游客
题文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灾后的防疫工作中,常用二氧化氯(ClO2)作消毒剂。ClO2是一种橙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1℃以下为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可用氯酸钠NaClO3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NaClO3 + 4HCl ="===" 2 ClO+  Cl2↑ +  2X↑  +  2NaCl
(1)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总结出ClO的化学性质:                              
(2)推断上述反应中X的化学式       ,你推断的依据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硫酸铁铵是一种重要的铁盐,常用作分析试剂。在实验室中采用废铁屑来制备硫酸铁铵晶体[ N H 4 Fe S O 4 2 12 H 2 O ],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N H 4 Fe S O 4 2 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与其类似的物质 N H 4 2 Fe S O 4 2 的名称为   

(2)步骤②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所属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    。反应后采取的分离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步骤③发生的反应是 2 FeS O 4 + H 2 O 2 + X F e 2 S O 4 3 + 2 H 2 O ,X为    

(4)步骤⑤的具体操作为       、过滤、洗涤。

(5)下列三种物质中含氮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列顺序为    (用序号表示)。

N H 4 2 S O 4 N H 4 Fe S O 4 2 (相对分子质量266)③ N H 4 2 Fe S O 4 2

北京冬奥,科技助梦,化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化学视角回答下列问题:

(1)国产氢氧燃料电池豪华中巴在冬奥会投入使用。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气作燃料能实现“零排放”的原因是    

(2)“冰丝带”速滑馆采用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将用钢量降到传统屋面的 1 4 ,大幅减少了冶炼钢铁产生的碳排放。

①“冰丝带”速滑馆所用钢属于    材料,与纯铁比较具有    等优点;

②工业炼铁的原理是 CO 在高温下还原赤铁矿,其化学方程式为    

(3)冬奥会纪念钞是我国第一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塑料钞。聚丙烯化学式可表示为 C 3 H 6 n ,它属于    材料,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冬奥会礼仪服“瑞雪祥云”采用了高科技石墨烯发热材料,在﹣30℃也能御寒。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片,下列有关石墨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属于化合物

B.

与金刚石的硬度相近

C.

导热性能好

D.

室温下能够稳定存在

2018年世界权威期刊《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四川成都籍中科大年轻博士曹原。下面让我们一起重走“超导材料”发现的神奇之路。请回答相关问题。

(1)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莫林•昂内斯经过无数次实验确认;汞在温度接近﹣273℃时几乎处于“零电阻状态”,称之为“超导电性”。汞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其导电的原因是含有自由移动的    

(2)1980年有人发现了铜氧化合物的“超导电性”,将温度提高到约为﹣140℃。 YB a 2 C u 3 O 5 为其代表之一,其中 Cu 为+1价,О为﹣2价,则 Y    价。

(3)2017年曹原团队发现了石墨烯中的非规“超导电性”,石墨烯是一层碳原子(如图,黑球代表碳原子)。

①曹原推测,当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若彼此之间发生轻微偏移时,有可能产生超导现象,经过不懈努力,困扰世界107年的常温超导难题,终于被曹原团队突破!石墨烯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两层石墨烯叠在一起轻微偏移时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②曹原小时候就喜欢动手研究,在家里弄了个实验室,曾经把银放入稀硝酸中,自己“合成”实验所需硝酸银。该实验是否产生了氢气?   (填“是”或“否”),原因是    。我们坚信未来的中国,必定有十个、百个乃至成千上万个“曹原”,用自己的科技之梦去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碳酸钾主要用于制造钾玻璃等无机化学品,也可用于脱除工业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请你结合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1)观察与记录。描述碳酸钾()的颜色与状态:   

(2)猜想与证明。从物质的类别看,预测 K 2 C O 3 具有盐类的性质。实验证明如下:

①称取0.3g碳酸钾,加10mL蒸馏水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玻璃棒、烧杯。

②取少许所配溶液,再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另取少许所配溶液缓缓滴加稀盐酸并振荡,观察到开始无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原因是,在实验过程中,先发生 K 2 C O 3 + HCl KHC O 3 + KCl ,后发生    (写出化学方程式)。

(3)思考与拓展。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工业吸收 C O 2 。其中用多孔球泡(内空球体,球面有许多小孔能通气)比直接用导管插入 K 2 C O 3 溶液的吸收效果好,原因是    。实验中,需要监测 K 2 C O 3 溶液是否还有较强吸收 C O 2 的能力,方法之一: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  (补充操作、现象及结论;可供选择的试剂: NaOH 溶液、 KCl 溶液、稀硫酸)。

回收含铜废料(主要成分为 Cu )中的铜,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注:灼烧后得到黑色固体和残留物,残留物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回答下列问题:

(1)“灼烧”的主要目的是    

(2)“酸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为    

(3)“转化”生成气体X的成分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