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与例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也久矣

A.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B.六艺经皆通习之
C.此世所以不
D.得璧,之美人

下列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无备则制于人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其可怪也欤?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对下列各句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同列 ⑦括四海 ⑧陈胜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焚百家之言”中的是“言”指诸子百家的言论。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程戡,字胜之,许州阳翟人。少力学,举进士甲科,补泾州观察推官,再迁秘书丞、通判许州。曹利用贬,戡以利用婿降通判蕲州。徙虔州,州人有杀母,暮夜置尸仇人之门,以诬仇者。狱已具,戡独辨之,正其罪。
宝元初,忻、代地震,坏城郭、庐舍,死伤甚众,命戡安抚,颇以便宜从事。擢天章阁待制,陕西有保毅军,人苦其役。戡奏曰:“保毅在乡兵外,不黥而有籍,所以佐边备也。已隶保捷兵①,而保毅籍如故,州县以供力役,率困惫,至破析财产售田者,犹数户出一夫,民不胜苦。”因诏私役保毅者坐之。
戡坐尝保任贝州张得一,得一伏诛,夺职出知凤翔府,寻徙河中。契丹使过,称疾,求着帽见,戡使谓曰:“有疾,可毋相见,见当如礼。”使者语屈,冠而见。
英宗即位,以安武军节度使留再任。初,覃恩,蕃官例不序迁。至是,用戡奏始皆得迁。延州城,雉堞②颇卑小。敌登九州台,则下瞰城中。戡调兵夫大增筑之。横山酋豪③怨谅祚④,欲率其属叛,取灵、夏,以求兵为援。戡言:“豺虎非自相搏,则未易取也;痈疽非其自溃,则未易攻也。谅祚久悖慢,宜乘此许之,所谓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利也。”
言者请选大臣帅永兴,屯重兵以制五路。戡以为“四路距永兴皆十数驿,设有警,使听节制,则不及事矣。且关中财赋不赡,宿军多,何以给之?”
治平初,命宦官王昭明等领四路蕃部事。戡曰:“蕃部所以亡去,苦边吏苛暴,为西人诱略尔。今昭明等徒能呼召首领,犒以牛酒,恐未足以结其心也。宜更置路分钤辖、都监,各部一将兵,兼沿边巡检使,无复专蕃部事。”从其奏。夏人遣使入贡,僭汉官移文于州,称其国中官曰枢密。戡止令称使副不以官,称枢密曰“领庐”,方许之。
戡告老章累上,终弗听,遣使以手诏问劳,赐茶药、黄金,乃再上章曰:“臣老疾剧矣,高奴屯劲兵为要地,岂养病所耶?”召还,道卒。
(选自《宋史·程戡传》)
【注】:①保捷兵:禁军。②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③酋豪:部落的首领。④谅祚:西夏皇帝。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狱已具,戡独辨之狱:案件
B.颇以便宜从事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C.用戡奏始皆得迁用:因为
D.设有警,使听节制设:设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保毅籍如故而又不随以怠
B.戡以利用婿降通判蕲州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所谓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利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D.则未易攻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戡坐尝保任贝州张得一,得一伏诛,夺职出知凤翔府,寻徙河中。
(2)蕃部所以亡去,苦边吏苛暴,为西人诱略尔。
在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程戡在为官处事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课外语段阅读(9分,选择题每题3分)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赵使廉颇攻秦将:率兵 B.赵军固不战壁:坚守
C.为相国假:借助 D.魏不能信用:信任重用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王以括为将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得解邯郸之围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壮者尽长平其身也,则耻师焉
D.夫天下市道交则思谦冲自牧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出赵孝成王昏庸无能的一项是()
①赵王信秦之间 ②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③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④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⑤使乐乘代廉颇 ⑥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4)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课内语段阅读(12分,选择题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共其乏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敛赀财以送其行拜送书于庭
C.得间奔真州独五人之皦皦
D.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下列划线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焉用郑以陪邻②既封郑③相如广成传舍④乃使其从者褐⑤缒而出⑥卒见相如⑦大王必欲臣⑧蔺相如曰⑨盘游

A.①②⑦/③⑤/④⑥⑧/⑨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⑨
C.①②⑨/④⑧/③⑤⑥/⑦ D.①/②⑦⑨/③④⑥/⑤⑧

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例句同类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C.何以知之 D.死生,昼夜事也

下列句子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故事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情节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
B.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C.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D.本段是说退秦师的关键。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从灭亡郑国和保全郑国两个角度,苦苦哀求秦穆公,最终让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①,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③,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④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危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欤!”
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斫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⑤,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文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余,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⑥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节选自清代廖燕《金圣叹先生传》)
【注】①内外诸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典。②缁白:指僧俗,僧衣缁,故称僧为缁徒。四众:四部众的省称。佛教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部众。这里泛指听众。③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④鼎革:指明清易代。⑤虽罹惨祸:金圣叹因“哭庙案”罪被冤杀。⑥金针随度: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称为“金针度人”。度:授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文衡:通“属”,缀集,撰写 B.不意于无中得之意:料想
C.出意表迥:远 D.因为诗吊之因为:于是写作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B.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C.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D.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

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圣叹先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在贯华堂召徒讲经时,旁征博引,极其透彻,让听众叹服,但讲稿秘不示人。
B.金圣叹的好友王斫山给他提供了放贷营生的银子,虽然金圣叹交还了千两本金,但利息全被花光,王斫山对此只一笑了之。
C.明朝灭亡后,金圣叹将自己的字改为“圣叹”,自我期许为孔子弟子曾点一类的人;他评论六大才子书,皆有独到的眼光。
D.本文作者既记述了金圣叹的不识时务之处,又高度评价了他的伟大成就,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伤。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2)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
①告俨、俟、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王,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③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效,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但恨邻二仲靡:没有
B.求在昔缅:远
C.景行止行:学习、实行
D.至心之尚:尚且

下列各组句子中,完全能表明作者对儿子怀有愧疚之感的一组是()
①与物多忤②黾勉辞世
③幼而饥寒④开卷有益
⑤每役柴水之劳⑥若何可言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跳出训诫劝勉传统,充分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风格特色,因此,不见一丝劝勉训斥的影子。
B.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愧疚不安,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怀有一分不确定感,一分疑惑,一分歉意。
C.陶渊明在文中主要是“言其志”,以叙说个人情怀志趣为主体。
D.这些非常私人的,属于比较隐蔽幽微的情怀,是陶渊明之前与子书中所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2)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效,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