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组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6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
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
近视,让至少有1/4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赘,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睛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10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固醇,结果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
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逃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
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
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
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
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
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
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  )

A.让至少1/4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
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选择还将不屈不挠地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一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
B.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
C.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
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亍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官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0日,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最早源自我圈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愈加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礼”和“仁”的内涵。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是今年文化遗产日(6月13日)的主题。这个主题内涵丰富,笔者认为,正确理解这个主题,起码应当清醒认识以下几方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文化遗产以应有的地位和尊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经济发展是基础,当经济发展有了相当的基础以后,就必须在其他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这样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的幸福。在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必须给文化遗产保护以应有的地位,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全社会广泛的尊敬。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根系,是我们民族历史延续的魂魄,是我们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据。照看好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尊重文化的要求,是建设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是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文化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遗产的“保”和“用”的关系。在文化遗产工作中,保护是永恒的主题。做好遗产保护工作,当下,还是要处理好基本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在祖国城乡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多彩多姿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标识。在进行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城市建设、产业建设、土地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认识遗产的特殊价值,并实施特别的保护,使遗产的魅力与现代建设的成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护遗产本体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遗产的环境,保护遗产的原始生态而不可使遗产变成现代建筑的“夹心糖”。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遗产特有的文化功能,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遗产、文物是旅游的重要资源,我们提倡绿色旅游、文明旅游。旅游者要分认识遗产、文物的珍贵性、稀有性、不可再生性,带着一种敬畏、一份感恩,以虔敬的心态,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从而获得体验,获得感悟。对文物、遗产本体进行维修保护,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文物、遗产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这就要求保持它们的历史面貌,保持其沧桑之感。有的人却偏要喜新厌旧,搞什么“水洗三孔”,要“焕然一新”,甚至把文物拆掉,造一个新古董!这种违反科学、违反规律的蠢事,不可再有了。
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口头传说,等等。这些非物质遗产的主要载体是人,艺(技)在人身,人在艺(技)在,人亡艺(技)绝。所以,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一是抓紧对民间艺术、民间技艺传人的保护,提供条件,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要做好传承工作,组织年轻人拜师学艺,使非物质遗产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总之,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遗产保护的成果,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惠及社会,惠及人民;人民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和监督遗产保护工作,使灿烂的历史文化与当代的先进文化相融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09年6月)
下列关于“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根系,是我们民族历史延续的魂魄,是我们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据。
B.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标识,在进行各类建设和土地开发时,要充分认识它们的特殊价值。
C.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口头传说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载体是人,艺 (技)在人身,人在艺(技)在,人亡艺(技)绝。
D.文化遗产具有珍贵性、稀有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我们都应以虔敬的心态,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从而获得体验,获得感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遗产的‘保’和‘用’的关系”,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处理好基本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在进行交通、水利、城市、产业等建设及土地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认识遗产的特殊价值,并实施特别的保护。
B.在保护遗产本体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遗产的环境,保持遗产周边建筑的原貌而不可使遗产变成现代建筑的“夹心糖”。
C.在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要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利用,以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功能。
D.对旅游者个人来讲,提倡绿色旅游、文明旅游,要带着一种敬畏、感恩的心情,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从而获得体验,获得感悟。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慨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文化遗产以应有的地位和尊敬。照看好、保护好并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建设文明社会和更加美好的新文化的重要内容。
B.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和“用”的关系,在“保”的前提下,发挥遗产特有的文化功能.进行合理、适度的“用”。
C.对文物、遗产本体进行维修保护,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不可做“水洗三孔”和“拆旧造新”的蠢事。
D.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仅要抓紧对民间艺术、民间技艺传人的保护,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要做好传承工作,使非物质遗产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给城市做一张“文化名片”——访易中天教授
单三娅
①记者:你的随笔体学术著作虽是随笔,读后却有满足感,不是浮皮潦草、浮光掠影,而是于市井杂谈之中见出人性,见出灵魂,见出文化。作为一个文艺学者,你近年来对人、对中国人、对男人和女人以及与人有关系的生存环境作了不少研究,而且颇有“成一家之言”的架式。你为什么从文学艺术研究转向这个领域?你是如何入手进行这种研究的?
易中天:大约七、八年前,我就开始意识到:学术界应该关注人、人性、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环境,我称之为“为人生而学术”。只有这样,研究的结果才可能带着鲜活的生命和情感。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就是“活法”。因此,从人的活法入手来解读文化与人,是一个好办法。这是我的书中有大量“市井杂谈”的原因,也是我特别关注饮食男女、城市个性之类问题的原因。
②记者:你在《读城记》中试图找出每个城市的独到之处。请问城市的个性是如何确立的?城市为什么要有个性?
易中天:西哲有云:人类是擅长制造城市的动物。中国的城市史也有几千年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其中的变故原委,自然是一言难尽。不过总其大概,城市个性形成的原因,无非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比方说,重庆火辣,厦门温馨,地理使然;西安古朴,深圳新潮,历史使然;北京大气,上海雅致,政治经济使然。当然,没有哪一个城市的个性是由单一原因形成的,所以,要把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质准确无误而又形象生动地说出来,是很难的。比如南京,就不好说它是儒雅还是粗俗,是伤感还是豪壮。总之,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
③记者:你虽然在试着给城市下定义,却不是轻易下的,而是下得很“圆滑”。比如你说北京醇和,上海雅致,北京贵族,上海理性。北京人很大气,但这大气常常变成霸气;北京人很平和,但这平和可能变成平庸。上海人虽然世俗,但上海人的理性精神颇为可贵。那么你是如何解读城市,又是如何给城市下定义的呢?
易中天:城市像人,也是有“人格”、“性格”甚至“性别”的。北方的城市大抵是“男性”的,南方的城市则多半是“女性”的。四十年代就有人说过,杭州是大家闺秀,苏州是小家碧玉,上海是洋城少妇,重庆是徐娘半老等等。在我看来,城市甚至就像人一样,是有“体味”的。这个体味,就是城市的“文化味儿”,但要把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出来。比如,说“有事您说话”的多半是北京人,说“关侬啥事体”的则肯定是上海人。但北京人只会对自己的“哥们”说那句话,上海人则会对所有人说“关侬啥事体”。因为北京是城,城就是“圈子”,北京人不可能没有“圈子意识”;上海是滩,滩涂上的人都是互相不搭界的。城市的差异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小处见大。只要对一个城市的人的活法有感性具体的体验,又能“读”出形成这些活法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原因,就不难给这个城市做一张“文化名片”了。
④记者:你是从人的心态、人群的比较、人的品格以至人的习俗上解读城市的,像是一个横向切片。我想问,城市在多大程度上造就了人的气质的差异?按照这个思路,再过几十年,许多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是否人的差异也越来越小了?
易中天:可以肯定,一个城市,越是文化特征突出,文化性格鲜明,它对人的气质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是有可能超物质的。不要说里弄拆了,石库门没了,就算大上海沉没了,上海文化也还是上海文化。你看犹太人曾经一度连国家地盘都没了,犹太人不还是犹太人?北京的牌楼拆了好些年了,老北京变成了新北京,但北京人没有变成上海人或别的什么城市人。这就叫“辫没了,神留着”(此说来自冯骥才小说《神鞭》)。至于某些原本就没有多少性格特征的城市,就不好讲了,它们很可能在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变得越来越平淡无奇。
⑤记者:说到城市一体化,你是否认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许多城市有趋同的倾向?
易中天:当然有。中国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到处都是似曾相识的店面和千篇一律的建筑:时装屋、精品屋、海鲜酒楼娱乐城,一些宝贵的传统连同它们的风味一起,已经渐次消失。这其实是对现代化的误解。现代化并不等于玻璃墙马赛克,摩天大厦立交桥。当然,批量化、标准化、模式化和数字化确实会造成许多雷同,不但城市,就连人,也可能越来越没有个性。
从整个采访过程来看,下列不属于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的一项是

A.为什么要研究城市的个性
B.城市怎样实施一体化进程
C.怎样给城市下一个定义的问题
D.如何发现城市个性化的问题

下列所选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中天的“圆滑”是指他定义下得比较辩证和全面。
B.城市人表现出各种“味儿”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
C.城市是一本书,因为其丰富性,所以要读懂它不容易。
D.城市的性别化主要是与该城市的气候条件有关联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生活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如对镜自照。二者之中不但有差异而且有天然跨越的鸿沟。由主观的情趣如何能克服这鸿沟而达到可观的意象,是诗和其它艺术所必征服的困难。如略加思索,这困难终于被征服,真是一大奇迹。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可以说是这种困难的征服史。宇宙与人类生命,像叔本华所分析的,含有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有意志即有需求,有情感,需求与情感为一切苦恼悲哀之源。人永远不能由自我与其所带生命意志中拔出,所以生命永远是一种痛苦。生命苦痛的救星即为意象。意象是意志的外化或对象化,有意象则人取得超然地位,凭高俯视意志的挣扎,恍然彻悟这幅光怪陆离的形相大可以娱目赏心。尼采根据书本华的这种悲观哲学,发挥为“由形相得解脱”之说,他用两个希腊神名来象征意志与意象的冲突。意志为酒神狄奥尼索斯,赋有时时刻刻都在蠢蠢欲动的活力与狂热,同时又感到变化无常的痛苦,于是沉一切痛苦于酣醉,酣醉于醇酒妇人,酣醉于狂歌曼舞。苦痛是狄奥尼索斯的基本精神,歌舞是狄奥尼索斯精神所表现的艺术。意象如日神阿波罗。凭高普照,世界一切事物藉他的光辉而显现形相,他怡然泰然地像做甜蜜梦似地在那里静观自得,一切“变化”在取得形相之中就注定成了“真如”(being)。静穆是阿波罗的基本精神,造型的绘画与雕像是阿波罗精神所表现的艺术。这两种精神本是绝对相反相冲突的,而希腊人的智慧却成就了打破了这冲突的奇迹。他们转移阿波罗的明镜来照临狄奥尼索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射于形象,痛苦赋形于庄严优美,结果乃有希腊悲剧的产生。悲剧是希腊人“由形相得解脱”的一条路径。人生世相充满着缺陷,灾祸,罪孽;从道德观点看,它是恶的;从艺术观点看,它可以是美的,悲剧是希腊人从艺术观点在缺陷灾祸中所看到的美形相。
——朱光潜:《诗论》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本华认为人有了由意志外射或对象化而成的意象就可以取得超然的地位,就可以凭高俯视意志的挣扎。
B.尼采的“由形相得解脱”之说是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基础上发挥得出的。
C.苦痛是酒神的基本精神,静穆是日神的基本精神。希腊悲剧通过转移阿波罗的明镜来照临狄奥尼索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射于形象,痛苦赋形于庄严优美,由此可以看出在希腊人那里酒神精神是一种需要迫切摆脱的痛苦状态。
D.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造型的绘画与雕塑是典型的日神艺术,希腊雕塑中的奥林匹斯众神形象就属于日神艺术。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虽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转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
B.诗人感受情趣之后,却能跳到旁边来,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C.尼采指出了主观的情趣与客观的意象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同时也说明了这种冲突的调和。
D.人的需求与情感是人一切苦恼悲哀的来源,所以人只要无欲无求,清心寡欲,即可消除掉苦恼和悲哀,达到一种圆融的境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乎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人民日报》2009年5月6日)
下列对“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
B.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合理
成分。
C.五四文学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借鉴有益成分,使其总体架构形成了互补关系。
D.五四文学同传统文学在表面上尖锐对立,但从实质而言,他们在总体框架上是互补

的。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是由传统文学孕育并真正的忧国忧民并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
B.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体现在它既高扬个性解放的旗帜,又以救国救民为其宗旨。
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个性解放的推崇
者。
D.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西方文化,意在引进吸收有利于国家振兴的现代文化成果。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产生而来。
B.同样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西方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目的截然不同。
C.五四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都曾受过儒家文学与道家文学影响并从中汲取了营养。
D.五四新文学完全有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而与中国传统文学内涵一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