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一般性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 A.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
| C.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 D.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
|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
|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 A.贸易通道的改变 |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
| C.世界市场的形成 |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对这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
| B.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
|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
|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
|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