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 新闻标题 |
时间 |
|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 |
1959年8月3日 |
|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
1959年11月8日 |
|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
1960年4月22日 |
|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
1960年7月1日 |
|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
1962年11月25日 |
|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
1967年8月17日 |
|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
1969年3月31日 |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在18世纪,法语成为欧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国际语言。这主要是因为( )
| A.启蒙运动的影响 |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 |
| C.《人权宣言》的传播 | D.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 |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
|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
|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
|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
|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应是哪两个人的对话( )
| A.苏格拉底与雅典陪审团的成员 | 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
|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 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
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
|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
|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
|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
下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
|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
|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
|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
|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