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2)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下表是某学校高一学生对于英国和美国代议制形成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组别 |
材料 |
结论 |
英国组 |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
美国组 |
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罗马法体现了怎样的法律精神和原则?
(3)《权利法案》颁布于哪一年?有何实质意义?你认为材料三中英国组要得出最后的结论,还要补充哪些史实?(至少举两例)
(4)材料三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是指什么样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年代 |
阵亡人数 |
1937 |
125 130 |
1938 |
249 213 |
1939 |
169 562 |
1940 |
339 530 |
1941 |
144 951 |
——摘自《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3期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历史契机。……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还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李长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