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 B.尊崇道统 | C.心外无理 | D.经世致用 |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
| A.朱熹 | B.李贽 | C.陆九渊 | D.黄宗羲 |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
|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
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些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为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 |
| B.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和子女入仕并非明清时期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之一 |
| 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指商人的财富大量消耗于非生产用途,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 |
| 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力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