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时点,在这个点下标明A,第六个点下标明B,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第十六个点下标明D,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E。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cm、CD长为11.15cm,DE长为13.73cm,则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 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大小为______m/s2,AB的距离应为_ ______cm。(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请完成下面实验题:
(1)用游标卡尺测量一根铜管的外径和内径时,卡尺上的游标位置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这根金属铜管的内径读数为_________mm;外径读数是__________mm。
(2).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1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重物,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电源,导线,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缺少的器材是。
2.若做上述实验时,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kg,打点纸带如图所示,O为起点,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各点到O点距离如图,则记录B点时,重物动能=J。从开始下落起至B点,重物的重力势能减少量是J(取三位有效数字.g=9.8m/s2).
(12分)三个同学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
(1) 甲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球A沿水平方
向弹出,同时球B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锤打击的力
度,即改变球A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 .
(2)乙同学采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N的末端与可看作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铁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
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应是; 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
(3)丙同学采用频闪照相的方法拍摄到如图丙所示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照片。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2.5cm,则由图丙可求得拍摄时每隔s曝光一次,该小球平抛的初速度大小为m/s(g取10m/).
11.(6分)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有下述A至F六个步骤:
A.将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
B.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
C.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或将纸带翻个面),重新做实验 |
D.将重物固定在纸带的一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提着纸带 |
E.选择一条纸带,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1、h2、h3、……h。,计算出对应
的瞬时速度
F.分别计算出mv
和
mgh
,在误差范围内看是否相等
(1)以上实验步骤按合理的操作步骤排序应是.
(2)总有吉mv
mgh
(填“>” “一”或“<”),原因是.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加速度(a)同时跟合外力(F)和质量(m)两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基本思路是:先保持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1)小薇同学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她想用砂和砂桶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少这种做法而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还应该采取的两项措施是:
a.
b.
(2)小薇同学利用实验中打出的纸带求加速度时,处理方案有两种,a.利用公式计算;根据
利用逐差法计算。两种方案中,你认为选择方案比较合理,而另一种方案不合理的理由是。
(3)下表是小薇同学在探究“保持m不变,a与F的关系”时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下面的坐标中做出a-F图像:
物理量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m砂(㎏) |
0.010 |
0.020 |
0.030 |
0.040 |
0.050 |
0.060 |
(N) |
0.098 |
0.196 |
0.294 |
0.392 |
0.490 |
0.588 |
a(m/s2) |
0.196 |
0.390 |
0.718 |
0.784 |
0.990 |
1.176 |
(4)针对小薇同学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就其中的某一环节,提出一条你有别于小薇同学的设计或处理方法:。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已知单缝与双缝间的距离L1=100㎜,双缝与屏的距离L2=700㎜,双缝间距d=0.25㎜。用测量头来测量亮纹中心的距离。测量头由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转动手轮,使分划板左右移动,让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准亮纹的中心(如图(乙)所示),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另一条亮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
(1)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分别对准第1条和第4第条亮纹的中心时,手轮上的读数如图(丙)所示,,则对准第1条时读数X1=㎜、对准第4条时读数X2=㎜。
(2)写出计算波长的表达式,
=(用符号表示),
=
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