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财政和税务部总局大幅提高3.0升以上大排量、高油耗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同时降低1.0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围绕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这一话题,同学们开展综合探究学习。
(1)政府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传递了哪些经济信息?
(2)同学们了解到,有专家认为,当前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内能源形势日趋紧张,提高大排量汽车消费税后,大排量乘用车的车价将大幅提高,这会抑制一部分人的消费意愿。
请你分析上述专家观点的经济学依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价格政策 依法纳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32分)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北京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就择业问题发表的看法:
同学甲:我要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找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同学乙:我想考公务员,因为工作比较稳定、也更体面。
同学丙:只要留在北京,什么工作都可以。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实现就业对于劳动者的意义,并简要评析三位同学的择业就业观。(10分)
材料二:人们把那些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低收入群体称做“蚁族”。他们 和蚂蚁有许多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既然大城市不好生存,为何不回家乡去?“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也无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句话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2)从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角度分析,你认为“蚁族”群体如何更好实现自身价值?(10分)
材料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去北京“蚁族”聚居地唐家岭实地调研,在两会上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蚁族”问题的有价值的议案、提案。目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全面启动。这一改造工程旨在建设公租房提供给外地人口和大学毕业生。
(3)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谈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为什么都致力于“蚁族“问题的解决?(12分)

【走近世博,感受力量】
某校高三(3)班同学围绕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开展综合探究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如下信息,请你参与探究解决问题。
信息一世博与志愿者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口号“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志愿者歌曲“在你身边”,志愿者标志,一个由汉字“心”生发出来的“中国心”。世博临近,上海市民认同世博,参与世博,百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上海人民齐心协力,正在创作一面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1)结合上述信息,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评价世博志愿者的言行。
信息二世博与创意产业




2010年1月14日下午至17日,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进一步做好世博园区规划工作,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势力营造新氛围,真正把创意产业打造成上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意产业。
信息三世博与安徽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场集思想性、创意性和前瞻性于一身的世界文明盛会。“安徽周”是这场盛会中的亮丽一笔。“安徽周”活动将充分利用世博会“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平台,以重大活动、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旅游推介、科技创新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介安徽,展示安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3)从“文化与经济”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信息。

【关注民生,了解国情】
材料一 2008—2010年,国家公布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部分)

时间
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2008年10月
国家上调扶贫标准,对人均年收入1067元以下农村人口实施帮扶政策;财政部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家电下乡”范围。
2008提11月
国务院提居民基本养老标准和农村最低保障、合作医疗水平。
2009年4月
政府“购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方面实行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增至平均工资的6倍。
2009年9月
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国家财政全额支付农民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全国农村居民都有社会养老保障,“养老不犯愁”。
2010年3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材料二“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为民生欠账多,城乡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大,政府要动用手中财力去“偿还”欠债、“填平”差距。财政敛入增加,政府能敛的事情就多了,但是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馅饼。
材料三“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引自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1)指出材料一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分析说明材料二中“财政增收终究是有限的”。
(2)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包含哪些道理?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政府应该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某班同学通过电视、网络、报纸获得了大量信息,现摘录两则如下:
信息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伟大的开拓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60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艰苦奋斗、矢志有为,实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以坚定的足迹,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信息二: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7月5日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国家依法处理“7.5”事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各国政府对此表态都非常谨慎,但土耳其政府的反应却较为激烈,对“疆独”进行明目张胆的支持,这激起了中国网民的强烈愤慨。占总调查人数的96.3%的网民认为,土耳其是在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还有另外96.0%的网民对土耳其政府的做法感到气愤。
(1)从信息一中,请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做法?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信息二蕴含的道理。

材料一:
表一:我国主要资源储量情况表

我国一些主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比
石油
天然气

耕地
8.3%
4.1%
25%
40%

注: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表二:我国资源消费情况表

材料二:

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碳基能源,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6.6%,从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占比来看,能源供应、工业、交通行业是主要的排放行业,占了总排放近60%。著名的麦肯锡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曲线表明,到2030年,如果全球减排二氧化碳的总量达到270亿吨,其中70%将来自于技术手段,在技术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2005年的能效比为36%,比世界先进水平低8个百分点,相当于欧盟上世纪90年代和日本1975年的水平。
材料三 2009年11月25日晚,美国政府宣布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数小时后,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共同行动彰显:在人类步入低碳时代的大门即将敞开之际,两个大国也在暗中争夺未来低碳经济的主导权。而我国若实现上述减排目标,GDP损失将超5000亿元。早期为达到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头三年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小火电,造成数十万人的失业。
材料四: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收官之年,节能形势紧迫逼人。记者从5月19日召开的省节能工作推进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获悉,20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为4.7%以上,实现全社会节能532万吨标准煤,确保到今年底单位GDP能耗降至0.97吨标准煤,如期实现国务院批复的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目标
(1)如何看待材料一中表一、表二反映的经济现象?
(2)材料二反映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如何走“低碳经济”之路?
(3)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树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理念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结合材料四:分析我省企业如何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目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