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
①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下列属于反比例关系的是( )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
②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次数
③价值与价格
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则表现在
| A.商品的价值量相一致 |
| B.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 |
| C.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
| D.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相一致 |
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出售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出售后收入是()
| A.30元 | B.60元 | C.90元 | D.120元 |
生活中一些本来只有少数人才买得起的高档商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价格会逐渐降低,成为寻常百姓都买得起的普通商品,这是由于( )
| A.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小 |
| B.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减小 |
| C.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小 |
| D.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减小 |
从漫画《议价》可以看出,商品的价格 ( )[
| A.经常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能反映价值 |
| B.是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决定的 |
| C.能灵活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 |
| D.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
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