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2年7月24日,一场暴雨突袭北京。在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发生了太多太多感人的事情。在暴雨面前,公安、消防、排水、环卫等公职人员坚守在抗洪抢险的最前线,他们用实际行动阐释着一个道理,坚守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在帮助五十余人脱离险境后,李方洪所长倒下了;东城区广渠门桥下,随着一名交警的呐喊“谁来帮忙拉一把”,几十名市民冲上去,把住绳子,随着武警的指挥口号,把一辆辆被大水淹没的车辆拉了上来;排水职工在暴雨中站在下水井旁,用身体警示行人和车辆;环卫工人不惜趴在地上把整个身体浸在半米深的水中清理排水口杂物;154名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与救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描绘着人世间“最美”的画卷。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弘扬“最美”精神,培育文明风尚提出合理化建议。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我国大力弘扬“最美”精神的原因。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时事学习中,同学们了解到,美国于2010年1月,宣布向台湾出售“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扫雷艇等新式武器装备;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无视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在白宫会见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为此,同学们义愤填膺,纷纷表示美国的这一行径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应给予坚决反对。
(1)美国的行为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什么原则?
(2)运用现代国家结构形式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坚决反对美国上述行为的理由。

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2008年春,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在这场罕见的冰雪灾害中,总有一些画面震撼人心,总有一些画面难以忘怀。

结合材料和图片,回答:
(1)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出来的?(4分)
(2)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12分)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与创新积累了以下宝贵的经验:第一,坚持以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带动研发、制造、应用整体水平,探月工程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是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项目。第二,坚持勇于探索科学求实的精神,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若干领域深入发展,促进了众多技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第三,坚持多部门协作,形成科学高效系统管理模式。首次探月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勇挑重担,刻苦攻关,是工程研制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运用《生活与哲学》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民谣虽然有些偏激,但是道出了部分群众生活的艰辛。
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友交流时指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从个性化表述提升为官方承诺,彰显了我国政府的价值取向。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才有了重要进展。但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世界难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6分)
(2)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