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依据上述观点,他实际上是主张:
A.废除君主制 | B.维护君主制 | C.实行君主立宪 | D.倡导民主共和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C.清朝设置军机处 |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
在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也称赵氏“黄袍加身”,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称为“满门朱紫”,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
A.区分等级贵贱 | B.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C.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 | D.美化程度的不同 |
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 | B.宋太祖重视教育 |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
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 B.对地方官的监察 |
C.发挥文官作用 |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
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和兵器,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是
A.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水平不高 | B.商朝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不重视 |
C.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 | D.江淮地区富含铜、锡、铅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