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分析下面两句话中“朦胧”一词的不同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请问选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第②小节哪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我”在夜行途中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选文中的景物描写调动了人体的哪些感觉器官,请概括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选文中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船上 仰视 | B.岸上 平视 |
C.船上 平眺 | D.岸上 眺望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驯马
①巴图的马屡次在那达慕上摘金夺魁,他自创的驯马经也被牧马人奉为宝典,声名播于草原内外。
②茶余饭后,众人面肃神凝,席地团坐,巴图“吸溜”喝一口奶茶,环视张张古铜色脸孔,便摇唇鼓舌,声情并茂大讲驯马经。
③仔马两岁分群单饲,食槽每月要垫高两拳,这样马才能昂首挺胸,颈长俊美。马圈更有讲究,白日马类不能扫除,尽管让马在上面站立吃草,这样马蹄才能长得丰满圆润,否则长成片状马蹄,马就不能跳高驰远。夜晚歇息,要把马粪清理干净,这样马的皮毛才能光滑无垢,鲜亮无味。
④马至三岁,要练走。选平整草场,驯马手掌控缰绳,不快不慢,让马找对步子。这样训练一个月,就要摆上椽子,不远不近,固定步伐。驯马手骑马跨越,马怕磕腿,前蹄深弯几近肚腹,后蹄自然跟进……时间一久,马就把这种步子固定下来。这样驯出的马,跑动平稳,四个蹄子跑出两条直线,骑手若回视蹄花,千里马的蹄花必是十三朵……
⑤巴图驯马几十年,从未见过十三朵蹄花的千里马。至多是九朵!唉——九朵!
⑥谁知,也就在那年三月,巴图真就发现了一匹千里良驹。
⑦巴图和众牧人凌晨赶至牧场驯马,就见马群自地平线涌出,太阳恰挣脱草海羁绊,金色的光芒给群马披上了一层外衣。万马丛中,只见火龙驹通体炭红、长鬃披拂,一马当先,向牧场驰来。
⑧巴图面露惊喜,抚掌赞叹,好马,好马,真正的千里马!
⑨火龙驹显然已过驯化年龄。巴图心跳加速,细细打量火龙驹,大喜过望——火龙驹腰身挺直,蹄大腿细,肌肉柔和健美,神俊异常……火龙驹真是天生的千里马!
⑩驯马先需吊马熟马,先要把马关进两丈高的围栏里,要饿它。马饿一天,驯马者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拿笼套,马吃萝卜时被套上笼头,相熟后就被牵走了。
(11)巴图凑近火龙驹,火龙驹机警地踏起小碎步,试探着靠近吃萝卜,当见巴图递上马笼头,突然两耳一竖,触电般“咴咴”怪叫,两只前蹄亦直竖起来,骇得巴图远远避开。骑手们动手要抓火龙驹,火龙驹打着响鼻,鬃毛乱拂,旋身凌空尥几个蹶子,场内尘土飞扬,几个骑手也退下来。
(12)众人一时无计,就在栅栏外喝酒摔跤相戏。巴图每摔倒一人,都大声唱挑战歌、跳鹰之舞步……火龙驹竟停住急躁的脚步,打量得胜的巴图,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起来。
(13)第三日,巴图走近火龙驹,火龙驹吃了几口胡萝卜,竟主动把头伸进笼套里。它伸出舌头舔巴图的手背,还用自己的毛脸蹭蹭巴图的光脸……巴图顺势跃上马背,打一声唿哨,栅栏外几名骑手会意,纵马飞驰。火龙驹也撒蹄猛追,巴图连连挥鞭催马,火龙驹仰首长嘶,长鬃倒竖如旗,仿佛凭空有股神奇的力量注入体内,几个飞跃竟冲在马队前面,一溜巨大的烟柱被它甩在身后。火龙驹蹄声极富韵律,若壮士击鼓,又似仕女弹琴。巴图沐浴春风,像扯帆行船,回视蹄花,赫然绽放的竟是十三朵……
(14)巴图喜不自胜,到达终点,滚鞍下马,颤抖着抚摸火龙驹的额头,火龙驹却前蹄一软,跌倒在地。巴图大惊,定眼却见火龙驹嘴角涌血,瞬间浸红草地……眼见得就不能活了。
(15)巴图方悟,火龙驹吊饿三天,体力不支,咬破血管才使呼吸畅快,争下第一。
(16)巴图双膝跪地,涕泪交流,火龙驹把巴图当朋友,却焉能料到,这个比赛只是巴图想杀去它的傲气。
(17)巴图葬了火龙驹,再不驯马,倒是他的驯马经还在草原流传。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11期,有删改)
1.开头四段叙写巴图的驯马经对后文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巴图驯马声名远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龙驹赛场夺冠→火龙驹力尽而死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一溜巨大的烟柱被它甩在身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赏析下面句子。
火龙驹蹄声极富韵律,若壮士击鼓,又似仕女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图驯马致使千里马力尽而死,这个故事让我们想到了韩愈《马说》中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
王小玲
①一只翩然而至的蝶凝止于我的肩头。
②震颤的双翅微微收拢,轻踏花蕊的细足清香地立于我的颈项之侧。那里,是我最钟爱的开满淡紫蝴蝶兰旗袍左肩上含苞待放的一朵。
③轻轻侧过脸,与一只蝶对视,与一朵花的灵魂对视。
④我的目光应该是柔的是暖的,竟不敢直视这美丽的精灵,分明是一颗美到极致的精魂——我的心不堪美艳一击,在此时竟是如此的脆弱,强烈的痛感让我的目光也A________(灼伤、灼痛)。
⑤那一袭紫黑的蝶衣,是上好的丝绸的质感,晕着点点的黄,若隐若现,不可碰触,不敢碰触。那般的高贵神秘,那般的典雅脱俗。
⑥破茧,是为了寻找生命的花朵,用一身的美丽,用一生的痴情,短暂的生命不曾放弃过。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美,为了寻找美,为了展示美。
⑦因为美,而成为永恒,成为人们美的幻想和寄托。
⑧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作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
⑨那么是谁,安排我在阳光的花影间与一只蝶相遇,让我灵魂的尖端随蝶的纤纤细足舞出春天的芬芳?
⑩你从哪里来?你又到哪里去?为着怎样一段生命的轨迹,在这一刻,神奇的静栖于我的肩头?
(11)静是禅。
(12)净是禅。
(13)仿佛冥冥命运中赐予我一瞬得天独宠的美丽,让我的心静在蝶翼的翩然中,让我的魂净在蝶衣的绮梦中;使我的生命经得住岁月最苛刻的吟读,让我在清晨花瓣的露珠上B________(构筑、构造)水晶的房屋,安置我们的芳香的邂逅。
(14)不期而遇的蝶啊。
(15)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16)我将以心为桥,走进春天的脉络,将一朵最美的花融入生命。
(17)由此住进幸福的春天,永远的春天。
(1)结合文意,在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________ B.________
(2)“我的目光应该是柔的是暖的”,为什么“竟不敢直视这美丽的精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11)(12)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为什么单独成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颤动的双翅萌动一树花蕾,潮涌一河春汛。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中“我”只是“与一只蝶不期而遇”吗?想一想,“我”实际上遇到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眼睛
欧阳军
夏天傍晚,一只蚊子悄然进屋,围绕着屋里的人们伺机下口。在它的眼中,前方是充满诱惑的晚餐,后方则是自己振动的双翅,这两个景物同时出现在它的视野里——这让我们感到惊异,因为当我们注意前方的时候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但蚊子可以做到。
我们都知道,有些昆虫有一类特殊的眼睛被称为“复眼”,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这些小眼睛独自感光成像,使得各个方向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眼睛可以获得超大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比我们使用的广角照相机更加厉害。
蜻蜓的复眼是由许多“眼睛”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工作,每只“眼”单独成像,但是它们只需要把图像的一部分传给大脑即可,而不用将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交给大脑处理,这样蜻蜓有限的大脑就能迅速处理环境中瞬息万变的信息。因此蜻蜓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在高速运动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同样高速运动的猎物,被称做昆虫中的“战斗机”。
蝴蝶在花间穿梭,我们可以看见它美丽的外形和鲜艳的色彩。可是反过来,蝴蝶眼里看到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蝴蝶看到你的脑袋,它会认为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你的头发就像一捆绳子,每一根绳子都粗粗的,足以让它停得住脚。但如果蝴蝶不飞,或者人不动,那么蝴蝶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蝴蝶所看见的主要是物体的动作。
一只蛤蟆一动不动地待在草地上。一只苍蝇飞了过来,等苍蝇飞近时,蛤蟆突然发起攻击,射出它的舌头攫住苍蝇送进自己嘴里,接着它又一动不动地待着,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对一只蛤蟆来说,花园就是一张灰色的屏幕,只有这张屏幕上的东西轻轻晃动的时候,蛤蟆才看得见。当蛤蟆跳跃的时候,它自身的运动让它看到了周围的景象,当它停下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会变成一片空白。
动物的眼睛与它们的需要和环境相适应。
狐狸的瞳孔是上下长、左右窄。因为它更需要看清它上方和下方的东西,比如树丛中的一只鸟,草地里的一只鸡。
马的瞳孔是左右宽、上下扁,像一个平放着的纺锤体。由于马大多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这种左右宽上下扁的瞳孔能够帮助它们老远就能看见两边的敌人。
猫的眼睛一日三变。在白天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它的瞳孔可以缩得很小,像线那样;在黄昏中等强度照射下,瞳孔又会变成枣核般的形状;在晚间昏暗的条件下开放得像满月那样圆。
(选自《知识窗》2009年第11期,有改动)
1.请简要说明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蝴蝶和蛤蟆“看世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猫的瞳孔晚间变得很圆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需要和环境?请仿照文中画线句的句式回答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动物眼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它的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________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然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⑥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1)选文前五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据说”?引用他人的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本福岛核泄漏引发全球核电安全大讨论,结合《那树》一文所表达的观点,你认为人类在对付现代文明造成的灾害时,该有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绐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 |
B.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作者对它怀有深情,但它最终却遭受人类的算计。 |
C.那树虽然很久以来一直为人类默默奉献,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早晚必然引颈受戮。文章既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也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
D.本文用语形象生动,而且充满感情,如“屹立不动”“炸开的焰火”“雨后滴翠”“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等都生动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
E.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