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
C.趋向“三教合一” |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
“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是对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华北交通要道的破袭;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延安地区、山东地区、安徽地区的八路军也投入作战,任务是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扩大战果;第三阶段(10月6 日至翌年1月24 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材料描述的是
A.淞沪会战 | B.武汉会战 |
C.百团大战 | D.徐州会战 |
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
A.北伐战争 | B.长征 |
C.工农武装割据 | D.建立抗日根据地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C.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1919年,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跑马场中的生意也随之萧条,有人在其大门上帖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C.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 D.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因素包括
①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