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在英、俄支持下入侵新疆,并建立政权悍然称王。残酷压迫各族人民,掠夺财富。……1876年左宗棠抬棺西征以示决心,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根据实际制订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战术,并指示各军:“回部为安酋驱迫,厌战久矣。大军所至,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此其时也。”清军所到之处,当地人民“望风投命”,“……携酒酪,献牛羊,络绎道左”。……1878年1月清军收回除伊犁外新疆领土。
——摘编自《中华百年祭·军事卷》
材料二 针对“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的严重被动局面,1864年,左宗棠在闽浙总督任上,积极筹备自造轮船。1866年,设立马尾船政局,以便“师其长以制之。”正式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的新式造船厂。但因分辨不清兵船和商船的区别,以为轮船平时可供运漕,战时则可供战阵,所以船政局所造轮船系半兵半商式样,企图兼顾兵商“两用”,结果是“运货不逮商船之多,战阵不若兵船之劲,是欲求两便而适以两误也。”
出任陕甘总督后,对洋务运动仍然抓得很紧。1871年,在兰州建立甘肃制造局,自造枪炮等新式武器,1880年,他又创设兰州机器织呢局,他还鉴于西北地区旱灾频仍,水利不修的严重情况,多次托人在上海购置西洋开河、凿井等新式机器,运到甘肃,以发展甘肃的农田水利事业。
——摘编自《左宗棠与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左宗棠的主要活动。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儒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
历史图表、图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1)从材料一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