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
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
我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可当我站在竹篱面前,
我独自摇了半天门铃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
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颇有些仿古制作的意味。
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
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
热的阳光。我陶醉了许久,定神环望,才发现这景致简单得不可置信一—一片草场,几
块乱石。远处惟有天草相粘,近只有好风如水。没有任何名花异草,没有任何仕女云集。
但我为什么这样痴呆地坐呢?我是被什么吸引着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
了下来。暖风过处一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
而言,一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
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
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
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如果你要我成为光,求你叫我成为
这样的光。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记得读过段成式的作品,
独爱其中一句:“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想不到我也有缘领略这秋静趣,其实我
所欣赏的,前人已经欣赏了。我所感受的,前人也已经感受了。但是,为什么这些经历
依旧是这么深,这么新鲜呢?
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倒也是十分有趣。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我原来是带了一本词集子的,却一直没打开,总觉得直接观赏情景,比间接的观赏
要深刻得多。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它几页。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
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
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些静的下午,我
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
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
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
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
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
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
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
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
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过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
笺已平铺在我头上,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其实即使有笔如云,也不过随写随抹,
何尝尽责描绘造物之奇。至于和风动草,大概本来也想低吟几句云的作品。只是云彩总
爱反覆地更改着,叫风声无从传布。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
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
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
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
去了。
我站起身来,摸摸石头还有一些余温,而空气中却沁进几分凉意了。有一群孩子走
过,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作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
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进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
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
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
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  
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
这使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
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晴
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仔细阅读本文,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景致特征
作者的情思
上午
 
 
稍近中午
 
陶醉
日影稍稍西斜
 
 
暮色
 
画晴郊图

我坐在树下,有了怎样的感悟?
有人读了本文后,觉得作者表面上是画“晴”,实则是画“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读完全文后,你感觉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一例进行赏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谈生命》,回答问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砂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ch2n,山势高险)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①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②生命又像……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③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画线句①“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中,“新生的力量”指________________。
画线句③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列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画线句②“生命又像……”省略了一段话,请联系上下文思考、推断:
(1)“生命又像”什么?生命又像________。
(2)围绕这一比喻可以写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
请用“生命像……”开头,写几句话(30—50字),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文中的比喻和上题中推断的比喻除外)


刘白羽 
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援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闷热)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是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不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战斗过了一天,而又展开一天新的战斗了。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一次新的胜利。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朝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本文抒写了作者对于“晨”的思索与感悟,是以________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这可以从作者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绘中看出。
在作者看来,“晨”的可爱及可贵之处是什么?
请从本文中摘出一个你喜欢的比喻句,并说明理由。
本文末尾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表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

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⑵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⑶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⑷“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⑸“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⑹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选文⑵段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各举一例。



选文中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举一例。
学习课文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老 树
你站着,你就这么站着,你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站在荒漠无边的旷野里。
那一片片飘舞着你生命旗帜的树叶呢?那小憩你的枝头又远走高飞的小鸟呢?那从远方匆匆赶来读你满脸深刻皱纹的风风雨雨呢?
几度悲欢离合,一切都已远去,只有你无言地伫立着,撑起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
从你日渐稀疏的枝叶,我知道你衰老了。
不是么,你那遒劲的根须裸露在地面上,是丧失竭力扎向泥土深处的欲望么?而在你嶙峋的脊背里除了浓缩多少人都无法经历的年轮外,不也留下风雨剥蚀的伤疤,不也刻下岁月沧桑的印记么?!现在,我就静静地坐在你的根上,让苍茫的落照和无边的旷野作为背景,细细感知你的生命之轻,感知你的生命之重!
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
在黄昏的风里,我低吟起一句名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吟着唱着,我思想的汁液顺着你的根须仿佛就要抵达冬的深处,我知道,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你刻满皱纹的脸上定会绽出几星嫩绿的笑颜!
文章第一自然段连用了“站着(在)”,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
文章第五段划线处“生命之轻”、“生命之重”中的“轻”、“ 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轻”的含义是                      
②“重”的含义是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不直接写“当春天来临时”,而写成“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三项是(  )

A.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老树的寂寞和顽强。
B.“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渲染了一种悲凉、萧条的气氛。
C.作者引用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D.作者对老树表现了无限的伤感和同情。

E.文章大量使用问句,作用主要是把读者引进营造的氛围中去。
F.“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

 启迪生命的梅
⑴大雪初霁,天地茫茫。
⑵如月光普照大地,如白云铺洒人间。
⑶踏着雪,我缓缓而来。我已闻到那幽幽的香。是你吗,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是你吗,潜雪傲霜的梅?
⑷是的,一定是你。虽然,如雪般洁白的你,可以骗过我的眼睛,然而,胜过雪的那一段香,我又怎会感觉不到?淡雅清新的幽香飘然而来,使我恍若越脱尘世,如入圣地。正如林妹妹说的那样“沁梅香可嚼”,我忍不住细细品味着。
⑸近了,近了,是的,我已看见你。疏缀枝头,粉妆玉琢。褐色梅枝清峻古健,欹长的枝条上弥漫着连绵的“白云”。或含蓄,或冷傲,或温静,或清高;袅娜亭亭,纷吐幽香;含情脉脉,欲诉还羞,但无妖冶之姿、轻佻之态。
⑹在众芳摇落之时,惟有你独绚丽,占尽这满山风情。在百花之中,你和水仙一样飘逸,和玫瑰一样圣洁,无芙蓉之娇嫩,无牡丹之庸俗。哦,你是天宫之花,惟有在瑶池方得一见,却又为何偷下仙宫,来到人间?是为了与这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白雪为伴吗?
⑺雪后的你,不畏严寒,愈发怒放,绽出片片白玉,犹如在向严冬挑战。微风轻拂过,吹落片片花瓣。你,严寒中的梅,纵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将自己的报春之歌高唱。来时那样无瑕,去时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染一丝尘俗。
⑻每次雪后,我总会来看一看你——寒梅。因为,你一直给我以生命的启迪: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⑼我等待着下一次飘雪,我将再一次欣赏你雪后的风采,接受你无言的启迪。
解释划线的字:
(       )  无(       )
(       )  (       )污
试各用一字概括四至七段写梅的四个方面: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若将全文划分为两个层次,应当如何划分?简述理由。
写出文中描写梅的四个句子。
任写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
文中写“雪”与“梅”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段第一句中的“你”指      
试说出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至少说两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