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既望,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无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华性孝,士论多之多:赞美。 |
B.逆击之湖中,无不胜矣逆:迎战。 |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易:容易。 |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探望。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守仁“多智善谋”的一组是 ( )
①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②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③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④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⑤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⑥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进士。他的父亲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
B.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异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
C.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七月既望,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3分)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
…………
(中间略去了“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主要叙述了蔺相如以自己的非凡智慧和胆略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与赵国的利益。)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
B.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本来 |
C.且庸人尚羞之羞:感到羞愧 |
D.相如引车避匿引:拉着 |
下面句子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徒以吾两人在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
C.相如闻,不肯与会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D.且相如素贱人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 或引车避匿,表现了大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
C.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敢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
D.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
翻译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回答问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言也。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 |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仇恨) |
C.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 |
D.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兹:现在,即汉武帝时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B.不能通其道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
C.仆虽怯懦,欲苟活…… | D.今仆不幸 |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况仆之不得已乎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念父母,顾妻子 |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D.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下列最能直接表明司马迁“受辱而不死”是为了完成《史记》的一项()
A.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
B.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的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
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对以上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一,作者摆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来缚,将人个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从而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幽于粪土而不辞的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 |
B.选段二,作者列举古圣贤“历尽磨难而不屈,退而发愤著书”的先例,表明他正是从这些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
C.选段三,先介绍《史记》的内容,体例和宗旨,再表明自己为完成巨著《史记》而“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
D.《史记》开创了史书之先河,且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郭沫若对它的崇高评价。 |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屡次 |
B.与语,大说之喜悦 |
C.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干预,影响 |
D.于是信孰视之熟悉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B.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信往,不为具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D.汉王之入蜀/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全都能体现韩信是难得的人才的一组句子是()
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③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④虽为将,信必不留。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
B.滕公感到韩信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一开始就很赏识韩信,觉得他才能出奇超众,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
C.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
D.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要汉王选择吉日,斋戒后,设一个拜将坛,礼仪安排周到,这样才可以留住韩信。 |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廉 耻
[清] 顾炎武撰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①之能言也!礼、义,治国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②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③;彼阉然④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管生: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②夫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③《小宛》:《诗·小雅·小宛》的内容,旧说是士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又当教其子使为善。④阉然:即奄然,少有气息的样子。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史·冯道传》论曰论:论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课 |
B.廉、耻,立人之大节节:节操 |
C.弃 礼义,捐廉耻捐:捐献 |
D.顷 读《颜氏家训》顷;近来,不久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乎管生之能言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B.①则天下其有不乱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①以此伏事公卿②虽董之以严刑 |
D.①吾时俯而不答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没了廉耻之心,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最终会惹祸上身,招至耻辱。 |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危险在于社会上层腐败,腐败会造成无耻,造成国家败亡和耻辱。 |
C.作者强调,读书人处于乱世之中,更要懂得洁身自守,作好表率。 |
D.明末清初时候,一些享有盛名的士大夫变节投降,屈膝取官,深为作者不齿,作者写作此文旨在谴责当时寡廉鲜耻的士风。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⑵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⑶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廉 耻
[清] 顾炎武撰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①之能言也!礼、义,治国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②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③;彼阉然④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管生: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②夫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③《小宛》:《诗·小雅·小宛》的内容,旧说是士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又当教其子使为善。④阉然:即奄然,少有气息的样子。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史·冯道传》论曰论:论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课 |
B.廉、耻,立人之大节节:节操 |
C.弃 礼义,捐廉耻捐:捐献 |
D.顷 读《颜氏家训》顷;近来,不久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乎管生之能言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B.①则天下其有不乱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①以此伏事公卿②虽董之以严刑 |
D.①吾时俯而不答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没了廉耻之心,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最终会惹祸上身,招至耻辱。 |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危险在于社会上层腐败,腐败会造成无耻,造成国家败亡和耻辱。 |
C.作者强调,读书人处于乱世之中,更要懂得洁身自守,作好表率。 |
D.明末清初时候,一些享有盛名的士大夫变节投降,屈膝取官,深为作者不齿,作者写作此文旨在谴责当时寡廉鲜耻的士风。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⑵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⑶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