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 B.中朝制度 | C.刺史制度 | D.察举制度 |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
| B.郡县代表中央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
| C.郡县长官与皇帝形成了臣君隶属关系 |
| D.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 |
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于201
0年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内容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中华民族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
传统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内外服制 |
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 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
| 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东西方天平失衡的开端。其观察到的历史影响因素是
| A.社会形态转变 |
| B.民族矛盾激化 |
| C.革命力量兴起 |
| D.文化途径迥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