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魔术师
卓别林于1889年4月出生于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是一位歌唱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是在伦敦东区的一个贫民窟里度过的。卓别林生逢英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经济萧条,失业的工人成群结队地游荡在街头。
伦敦的街头是繁华热闹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从清晨直到深夜都充满了喧嚣。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举止矜持的小店铺老板和身体孱弱的小职员们,讲究地穿着一身长襟窄肩的礼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衣着破旧,衣服大都不太合身,不是过于瘦小,就是过于肥大。很多工人的头上都戴了顶微微卷边的小破礼帽。
伦敦街头的一幕幕,都永远留在卓别林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形象宝库。
每到夜晚,伦敦街头的小酒店和咖啡馆便喧嚣起来,俏皮话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卓别林就是在这些“下层人民”的熏陶下,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
卓别林每天在街头上游逛,在他眼里伦敦街头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卓别林最喜欢跟在街头音乐家的后面,听他们用黑管和手风琴演奏各种乐曲。他觉得音乐真是个神秘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动人的力量。有一天,街头音乐终于激发起他想跳舞唱歌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乐师后面手舞足蹈、翻起筋斗来。以后他经常模仿那些街头艺术家的样子,在小酒馆里唱歌,他滑稽地模仿当时一些著名歌唱家的唱腔,然后拿着帽子绕听众走一圈讨几个小钱。
当卓别林把挣到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落了泪。看到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街头卖艺,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又伤心又感动。她觉得孩子既然上不起学,早早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艺也很好,于是就向卓别林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特别是在模仿艺术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其实,卓别林向母亲学习演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很勤奋。当她还没有失业时,演出间歇,她常常站在窗口,模仿过路人和街头小贩的姿势、眼神和面部表情。每当这时,小卓别林就站在母亲身后模仿母亲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卓别林晚年时非常感激地提到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他的母亲:“我留心观察母亲,不仅学会了用手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感情,而且能探索到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善于观察人,这是母亲教我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此我能看出人们身上那些细微而可笑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模仿出来,使人们发笑。”
卓别林在街头和小酒馆里演出了好几年,每天只能挣到可怜的几个钱,可这种演出却锻炼了他的表演技巧。一天,卓别林在一个街头艺人手风琴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例行每天的演出,一个业余歌舞团的组织者——小学教师杰克逊偶然经过这里,发现了这个表演出色的孩子。杰克逊从街头带走了卓别林,领他步入舞台生涯。卓别林跟随杰克逊的歌舞团演出了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
卓别林的演出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外,还有些节余。当他终于得到一个去专科学校学习的机会时,就用这笔钱付了学费。这一年卓别林15岁。这个学习机会是他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当然特别珍惜。他过去在演出间隙也曾努力学习过文化知识,在后台的演出道具箱子上学会了看书写字。进学校后,他学习更刻苦了,读了许多文学名著,特别是熟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节脑子,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并热爱上了这种乐器。在以后拍摄电影时,卓别林把小提琴当做一种重要的演出道具,曾在多部影片中使用过。卓别林在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1912年,卓别林随卡乐诺哑剧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美国,卓别林观看了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到美国电影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共拍了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电影评论家曾这样评论他:“当他笑的时候,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跟着他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响着悲伤的哭泣声。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地激起人们的感情……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 (选自《世界名人》,有删改)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划线部分的描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电影评论家对卓别林“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你觉得卓别林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1)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2)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3)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荫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节日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4)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娘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旦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6)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7)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样的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8)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色,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9)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0)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如何理解“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在文中的含意?(4分)
文章围绕“岁月河流上的码头”展开叙述,请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根据文意,概括华夏民俗节日“丰厚的内涵”。
文章最后写道:“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请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谈谈你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来自蝴蝶翅膀的创意
IMOD(干涉仪调节器显示技术)是一种新的显示技术,即便是在阳光照射下,它也能使手机的显示器清晰锐丽。它展现色彩的过程与蝴蝶翅膀的闪闪发光原理相同。
下次你买手机的时候,可以仔细看看显示面板。因为这个矩形的小显示器将可能赋予“蝴蝶效应”新意义,当然这是在一切进展都如美国高通公司所希望的那样顺利为前提的。
在气象学中,“蝴蝶效应”原意是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带来飓风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意指在一个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其实,IMOD与“蝴蝶效应”毫无关系,但这种采用了一组微观显示结构的技术却能产生出热带蝴蝶翅膀上的绚丽光彩。高通公司相信,它们的技术比起今天占主导地位的液晶显示(LCD)技术来有很多优势。显然,这项有着诸多优势的显示技术一旦登陆市场,可能真的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最重要的一点是IMOD技术会让手机电池减轻不少负担。这一特质将能使手机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手机上网、做文字记录、玩游戏、看电影和听音乐。这些功能对于必须使用背光才能阅读的LCD显示器是个不小的挑战,而IMOD显示器只需要反射周围光就可使用,这一点就非常利于电池管理。
“IMOD显示器仅消耗手机电池6%的电量,这近乎是LCD耗电量的一半。”高通业务发展副总裁詹姆斯·凯西说。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微光环境下使用辅助背光,一部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在同样电力供应下还是会大大延长使用时间。“在一次典型使用环境模拟中,我们测算出一部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显示视频的时间为140分钟,而装配有LCD显示器的手机只有50分钟。”他补充道。
由于依靠反射光,所以IMOD在强光环境下也易于显示。大多数LCD显示器在强光下会变黑而看不清楚,而IMOD则会更清晰鲜艳。“如果你使用手机看电影、小说、照片,你当然需要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同样的显示质量。”凯西说。
IMOD显示器可在10微秒之内控制其最基本显示单元的开闭,这几乎是LCD显示器的1000倍,这就是说IMOD更适合播放视频。而且IMOD显示器与LCD同样耐用,高通公司曾经对显示单元做过至少120亿次的开关实验,这相当于无故障持续使用7年。
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LCD的替代选择,如OLED显示器、电子纸“e-paper”等。它们或多或少都分别具备较低能耗、快速响应、强光条件下高可视性等特性,但没有一款产品能像IMOD显示器那样集成了所有这些优点。这也正是高通公司充满信心的原因。下列对“蝴蝶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蝴蝶效应”原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名词,指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 |
B.“蝴蝶效应”是指手机显示器采用的一种能使显示器产生蝴蝶翅膀般的绚丽光彩的技术原理。 |
C.“蝴蝶效应”意指在一个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 |
D.“蝴蝶效应”是借指IMOD(干涉仪调节器显示技术)一旦登陆市场可能会引起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效应。 |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IMOD显示器的显示单元曾经受过至少120亿次的开关实验,可以确保手机持续使用7年无故障。 |
B.IMOD技术会让手机电池减轻不少负担,这一特质使手机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求,因为采用了IMOD技术的手机只需要反射周围光就可使用。 |
C.IMOD显示器可在10微秒之内控制其最基本显示单元的开闭,比LCD显示器快1000倍,这就是说IMOD更适合播放视频。 |
D.目前还有许多其它的LCD的替代选择,但没有一款产品能集成IMOD显示器的所有优点。 |
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即便是在阳光照射下,IMOD也能使手机的显示器清晰锐丽,而LCD显示器在强光下则会变黑而看不清楚。 |
B.如果提供同样电力,那么装配有IMOD显示器的手机显示视频的时间远远超过装配有LCD显示器的手机。 |
C.因无法适应人们对手机新功能越来越多的要求,必须使用背光才能阅读的LCD显示器必将逐渐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
D.与今天占主导地位的LCD显示器技术相比,IMOD显示器在能耗、快速响应、耐用和强光条件下的可视性等方面均占有明显的优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父亲的山冈菊花金黄
周家兵
我家阳台上有盆野菊花,每年阴历九月就会恣意绽放,金黄金黄的葳蕤无比。我喜欢给她浇水施肥,我们一家人都喜欢这盆每年只开一季的野菊花。它在深圳我家阳台上默默无语的恣意生长,静悄悄地绽放,然后慢慢凋谢在阳台一隅的花盆中。来年的秋天,它依然在我家狭窄的阳台上恣意绽放。
这盆菊花是我从湖北老家带来深圳的。在记忆中她就是一直在那个山冈上长着,兀自自生自灭,兀自快乐开放。在金秋九月的风中,我和父亲一前一后地走在那片山冈上。满坡的芝麻黄豆,在飒飒秋风中摇曳着收获的喜悦。只有在山冈上面兀自开满金黄的菊花,在静默中朦胧而迷人。泛黄的秋叶在沙沙声中飘落细语。菊花在父亲烟斗吧嗒吧嗒声里香气四溢。母亲说把山冈开辟出来,种上麦子。父亲像秋夜月光下的菊花,绽放而静默。母亲叹口气转身回屋。给爷爷冲泡一杯自制的野菊花茶,清热解毒,降火消肿。爷爷入秋就胃热心烦、便秘口苦、头痛目赤。
深秋,父亲带我爬上那片满坡菊花的山冈,叫我仔细观察快要凋谢的金黄菊花。我仰望蓝天,辽阔高远,大雁南飞,我极目远眺,群山峻岭,满山冈是泛黄的树木,落叶在风中兀自飘零,我周围是依然飘香的金菊,摇曳,葳蕤,怒放。父亲坐在杂草中,点上一支自制的香烟,浓烈的烟草味直刺心肺,父亲剧烈咳嗽,声音在山巅翻滚到山谷,我看着痛苦的父亲在抽搐中不停地大口喘气。父亲在咳嗽之后,指挥着我和他一起用手逐一采摘金黄的菊花,留下突兀的枝和枯黄的叶,在秋风中萧瑟一片。
在秋雨来临之前,独自一人在家时,我爬上屋顶收拾晾晒的野菊花,一不小心从屋顶上滚了下来,跌落到院子的泥地上。菊花没有被雨水淋湿,父亲和母亲跟爷爷说,今年的野菊花收拾打理得很好,都是我的功劳。我心里美滋滋的,骄傲地笑着。我知道,多病的爷爷今年就可以像去年一样喝上制作上佳的菊花茶,爷爷的老毛病就可以平缓很多了。
父亲的病查出来是在我成年的时候,我已经远离了家乡。父亲在爷爷去世之后,就再没有打理那片山冈的菊花了。那片野菊花就兀自在老家那片山冈上生长开放。没有人浇水施肥,秋天来临,山冈上却依然金黄一片,葳蕤绽放,秋风送爽,也送来菊花的沁香,在老家村落里飘散游荡。只能是飘散游荡,因为村庄已经人丁不旺,外迁的浪潮在漫山遍野地疯长。
我也在外迁的浪潮中抵达深圳。没有在毕业后留在老家,违背了许多人的意愿,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每个夜晚我都在梦中将故乡一遍又一遍地张望,没有了老家旁边的那片金黄的菊花,只有依然站立在山冈上的父母期盼我回家的目光。父亲在我离家不久的秋天飘落在故乡的泥土中。那片金黄的菊花却依然在山冈葳蕤的绽放,父亲却再也不能和我一起采摘菊花。母亲说,自从爷爷去世后,父亲就再没有采摘过山冈上那片菊花了,父亲觉得,再好的菊花茶也没有意义了。
父亲,我没有亲手为您采摘老屋旁山冈上那片金黄的菊花,再为您制作上佳的菊花茶。父亲,我知道野菊花能扩张血管,又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可是,我只为您买了降血压的药物,我知道,你和爷爷一样也有高血压,可我没有明白,你和爷爷一样,多么希望我像当年的你,亲自爬上山冈,为您采摘金黄恣意绽放的野菊花,清洗,阴干,晾晒,冲泡,甚至从屋顶滚落院子的泥地上。父亲,岁月让我终于在你逝去的若干年的梦中才猛然醒悟。
梦中,父亲的山冈菊花金黄。
如今,我家的阳台菊花绽放。
我找不回父亲的山冈,我只有在阳台上将父母遥想。深圳的秋天没有故乡的景象,老屋在那片菊花金黄的山冈下有说不出的凄凉……
(有删改)请简要赏析“父亲像秋夜月光下的菊花,绽放而静默”这一语句。
请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请分析作者以“父亲的山冈菊花金黄”作为文章题目的用意。
作者对自己没有回归故土远走深圳,始终心怀一份愧疚,你怎样看待评价他的这一行为与心理?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表达你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
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
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 |
D.中国书法艺术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
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文化思想。 |
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道家思想影响。 |
C.晋人书法艺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 |
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 |
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 |
C.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计白当黑,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这正是道家虚无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的体现。 |
D.《兰亭序》体现王右军的飘逸,《祭侄稿》表现颜鲁公的悲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借助笔墨线条,倾诉情感,抒发心性。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还 童 药 店
马光老汉,号还童。人称小城第一中医。
他家三代行医。祖父在清朝做过御医,父亲给袁总统开过方子。马光则做了江湖郎中,走州过县,给许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大官小官治过病。解放那年,他在小城歇脚,那时的小城军管会主任老韩介绍他参加工作。于是,马光便在小城落户,在小城医院门诊。马光医术高,不久便在小城声名大噪。
“文革”那年,马光被小城的红卫兵“提拔”到国民党少将军医的名位上。然后,“履行”了戴高帽子流动展览和坐土飞机的仪式。再然后,被轰回老家交贫下中农监督劳动去了。
马光一生没结婚,是个谜。又过了多年,马光被政府落实政策回到小城。医院委他做到院长,他不干,仍在医院门诊。那年马光六十岁。医院留他,于是他没有退休。
马光带回来一个乡下小伙子,名叫马建华,是马光的本家侄子。建华黑黑的,很腼腆,总关在屋里读书,较少上街。不久,建华考上大学走了,考中的是医学院。
建华走后不久,马光退休了。退休没几天,马光竟在街上开了一个药店。那天,乒乒乓乓放了一通鞭炮,便挂出了字号:还童药店。匾额是马光写的。那匾额写得极雄浑气派。马光即在药店诊病开方,慕名者云集,还童药店生意红火。
那天,做了省卫生局长的老韩路过小城歇脚。饭后逛街,逛到还童药店,便进门,喊了声老马。马光抬头看,一时红了脸。
“韩主任?”马光走上前端详。“不是我是谁?”老韩大笑。二人用力拉拉手,感叹了好一刻。旁边有人凑趣,请韩局长给马大夫题字。马光一笑:“很好很好。”
老韩也是个写家,不觉技痒,点头应了。立刻有人捧过笔墨纸砚。老韩抓起笔,饱蘸了墨,很有气势地写了“还童药店”。写毕,老韩掷笔笑道:“替你扬扬名气。”马光拱拱手:“多谢多谢。”老韩走后,马光让人把老韩的字拿去做匾额。做好,马光却收起不用。
又过了两年,老韩又来小城。此时老韩已做了副省长。他来小城检查工作。临走那天,他又来“还童药店”。抬头看匾额。老韩不觉大笑:“马光,我为你写的匾额为何不用?嫌我字丑?”马光迎出门,笑笑,不答话。二人拉手走进店,坐下吃茶。拉了阵子谈话,话题又转到字上。老韩起身笑道:“我最近字长进不少,再给你写一块匾如何?”说罢,跃跃欲试。“如此最好。”马光吩咐药工取来笔墨纸砚。老韩提了笔,吸一口气,伏身笔走龙蛇。“还童药店”四个大字,顷刻完成。力透纸背。气势磅礴。马光看呆了,脱口喝彩:“好字!好字!”
第二天,马光让人拿了老韩的字去做匾额。做好取回,马光却仍不用,仔细收起。有人惊诧:“韩省长轻易不肯给人写字,您得来却不用?”马光笑笑,却不回答。“还童药店”仍是马光的手笔。
又过了一年,马光突然病倒,躺了十几日,汤药大药吃了不少,仍不能起床。老汉便不再用药,让人打电报叫马建华回来。建华赶回来,摸着老汉的脉,眼泪汪汪地伏在老汉床前。马光淡淡一笑:“我大限已到,你不必伤感。”然后,老汉一一交待后事,要建华毕业后接管药店。建华鸡啄米似的点头,已是一脸的泪。马光闭上眼,微微有些恶气喘,稍顷又睁开眼:“你把我写的那匾额取下,换上韩省长写的那块。”马建华照办了。
老韩写的匾额十分生色,来往行人夸赞字好。
又过了几日,马光果然死了。建华办完丧事,便托人暂且照管药店,他赶回学校。没了马光,药店只卖药,不诊病。
又过几个月,马建华毕业回到小城,接管了“还童药店”。他像马光一样诊病开方卖药。没有生意时,他总是踱到门口,抬头盯着老韩写的那匾额发呆。
有人见他到工商局跑了几遍。
一天早上,他吩咐店里的人搬来梯子,取下老韩写的那匾额,另换上一块新匾额:“建华药店”。字是他写的,挺丑。来往行人,呆看,有懂行的窃笑:“太丑!太丑!”
建华却不吭气。
(选自谈歌《人间笔记》,有删改)简析小说中马光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小说围绕还童药店“的匾额”,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分条回答。
结合小说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没有生意时,他总是踱到门口,抬头盯着老韩写的那匾额发呆。”建华此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2)“马光则做了江湖郎中,走州过县,给许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大官小官治过病。”这句话在小说中的有何作用?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作品,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