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托尔斯泰的眼泪
余 杰
①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是活生生的本人。”以前,他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
②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
③唱完以后,所有的来客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扬的话语。然而,托翁既没有鼓掌也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坐着,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客人们不敢打扰托翁,默默地下楼去了。托尔斯泰夫人稍后对夏里亚宾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暴露出您已经发现列夫•托尔斯泰流了泪。您知道,他有时很怪。他说是一码事,而心里除了冷静的思考,也有炽热的感情。”夏里亚宾问:“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喜欢我唱的《老伍士》吗?”托尔斯泰夫人握了握夏里亚宾的手,说:“我敢肯定,他非常喜欢。”于是,夏里亚宾动情地写道:“我也感觉到了这位严肃的宗教信徒内心的温柔,我觉得很幸福。”
④许多人把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泪的托尔斯泰比海伦还要美丽,我觉得。
⑤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与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轻的秘书费•布尔加科夫。布尔加科夫是托尔斯泰热情的崇拜者,当时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我真高兴,非常高兴,”他说,“你来了,我需要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那你就躺着吧,”托翁指着沙发对布尔加科夫说,“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当我读到这个片断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啊,你已经感受不到它的高度。有的半高的山,很有些凌人的气质,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来。
⑥看看真正的大山吧——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一见面,托翁就把年轻人当作家里人。托翁面对20出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就像是老爷爷见到小孙子一样。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一个照面就发现了年轻人干裂的嘴唇。那句问候,真是让人如坐春风。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
⑦那些汗牛充栋的颂歌,在这样一些细节面前轻如鸿毛。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
文章第①段花大量笔墨写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有何作用?
本文的细节描写较成功,请以第②和第⑤段中的细节描写为例,简要赏析。
为什么说“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西敏大寺(节选)
[美]华盛顿·欧文
①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云将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
②我是从西敏学校的内庭走进去的,先走过一条弧顶的矮矮的长廊,墙壁很厚,墙上有圆孔,略有光线透入,廊中幽暗,似在地底行走。黑廊尽头,我远远地可以看见里面的拱廊。我从当年僧院遗址那条路进入古寺,景象分外凄凉,我心也更适宜于往凄凉方面冥想了。拱廊仍旧保留几分当年的幽静出世之慨。灰色的墙壁受霉气所蒸,已经显得斑斑驳驳,年代已久,颓坏之象,也很明显。墙上长了一层白苍苍的苔藓,非但上面的碑文不可读,连骷髅像以及别种丧用标志都模糊不清了。弧顶上布满雕刻花纹,可是斧钻的痕迹,也已模糊;拱心石上面雕有玫瑰花,可是当年枝叶茂美之状,已经不可复见。每样东西都可以看出年久衰败之象,可是即使处在颓朽之中,依然不乏动心悦目之处。
③一道带有秋意的黄色阳光,正从拱廊的方场上空倾泻下来,照耀着场中央一块稀疏的草圃,同时把拱廊的一角抹上一层阴郁的光辉。从拱廊之间,向上望去,可以瞥见一抹蓝天,或一朵游云,还有那镀着阳光、伸向碧空的寺顶尖塔,也巍然在目。
④我踯躅于拱廊之间,时而默想着这幅辉煌和颓败的景象,时而竭力去辨认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我脚下的铺道都是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个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很粗陋,经过好几代人的践踏,差不多已磨损殆尽。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遗像,他们的墓志铭都已磨光,只剩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也无疑是后来重刻的。我停留了一会儿,对着古人这些残缺不全的遗迹,不禁幽然沉思。它们就像几艘烂船,被时间的洪流冲到了遥远的此岸:它们并不告诉你什么故事,只表示这几个人曾经活过,现在已经不在。假如它们含有什么道德方面的教训,那只讽示那种希望死后还能受人尊敬,能借着墓志铭长存下去的骄傲心理,是如何的空虚。再过些时候,连这些残存的记录都会消失,纪念碑也将不成其为一件纪念物了。我正俯视着这几块墓石,耳旁突然传来大寺的钟声,回荡墙壁之间,整个拱廊都响起了回声。墓地里传来的钟声,听起来真叫人有悚然之感,它警告你又是一个钟头过去,时光的消逝,就像一个大浪,在不停地把我们卷向坟墓。我继续前进,来到一扇通往大寺内院的拱门之前。我跨步入内,里面的建筑在拱廊的衬托之下,益显其宏伟,给人深刻的印象。游客抬头一望,看见一根根庞大的圆柱,圆柱上面架着高不可攀的拱梁,不由心惊肉跳;这些建筑也是人类手工所造,但是人在廊柱下面漫游,好像缩小得微不足道了。这座大寺空旷幽暗,使人生出一种深刻而神秘的敬畏之感。
⑤现在这些伟人只是横七竖八地挤在泥土之中。他们在世之时,堂堂英国都不足以供他们的驰骋,如今在遵照经济的原则下,他们只分得那么小的一块土地,那么贫瘠而黑暗的一个角落。他们曾企图使自己的英名占有世世代代人的思想,获得人人的敬羡,如今他们的坟墓上,却千方百计地雕出种种装饰,只为了吸引游客偶然的一顾,免得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就把他们的名字忘怀。看了这些,想到人生的虚空,我又几乎忍不住要惨然一笑了。
(夏济安译)
第一段用语典雅、情景交融,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第三段写了西敏大寺周围色彩明丽的秋景,请分析其作用。
解释第四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探究作者游览西敏大寺时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美]王渝
最先吸引她的就是这一排窗子。
这一排窗子邀进来一大片令人感到奢侈的阳光,许是与对街建筑相隔着一段可观的距离,采光才这么好。伫立在这如此的天然中,她觉得可以踏着铺开的亮色穿窗而去。她当时就决定搬进来后要沿窗放上盆栽。
后来她果真这样做了,盆栽长得很好,尤其是非洲兰,粉的、红的、蓝的和此行的花朵接力赛一般绽开着没完没了。
这天,浏览着盆栽时她想:就着这么一大片自然的光亮来阅读必然是一种享受吧?
沉迷在这想的想法中,她挪移过来一把轻便的躺椅,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躺在椅子中开始阅读。
她有些后悔,取书时应该挑选一下。这本她手中的小说集子太枯燥了,她曾经翻阅过几次,总是难以终页。
书里的巧思奇想的字句,充满张力的叙述吸引着她,连特地沏的一杯茶——从武夷山带回来的“大红袍”也忘了喝。专心一意地读着读着,直到被电话铃声中断,她才愕然悟到:这书怎么发生了异变?
她把书拿到离窗远的另一端的餐桌上,她一向读书报的地方,打开灯驱逐开白天里也一直悬罩着的昏暗,再读之同一本小说。
眼睛接触到的仍然是以往那粗疏单调的字句。书还原成原本的无味。
自此,她在临窗处安置了一张书桌,她总是坐在那里眷抄修改写就的诗稿。
当有人问起她获得诗作奖的感想时,她笑着说:“都靠一排引进自然天光的窗。”
听到的人都各自深沉地去琢磨那“窗”的象征意义。
(有删节)
就文中那“窗”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教授的底牌
(台)郑明娳
不记得从何时开始,竟听到有人以“教授”之名呼我。刚开始时,非常不习惯,总是弄不清对方在叫谁。过一阵子,会愣一下,方悟了过来。而今日子久了,渐渐“耳熟能详”,谁叫我又姓郑呢,越听越耳顺的“真焦瘦”,越想越合我那又焦又瘦的形相。
在讲台上“盖”了十几年,已算是资深的误人子弟者,从来不敢自觉有资格对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实在说,自己老感到营养不良,腹苟原极赛滞,阮囊又常羞涩,加上先天不良.后天失调的身材,哪能不算是真正正牌的“焦瘦”呢!
在纯做女儿的时代,父母承认我是只书蠢虫,也就纵容我对家事的不闻不问。有一天,当我成为自己小家庭的一家之主时,衣食住行,向夹不讲究的人,自帐也是因陋就简,有个窝蹲.已常感福分不浅,没想到招待过三次客人——当然只招待得起滚水泡茶——之后,居然连惹三次严重警告:如今不比孔子时代,居陋巷的颜回虽然博得夫子赞美,却因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污染而短命!
训话的人是那么振振有辞,使我立刻反省一下自己的陋室:房子是陈旧了点、空间是逼几了点、光线是队晤了点、家具也老爷了点……殊不知这正合我这么“焦瘦”的人居住。在一切从简的原则上,我的客厅充当了书库,只见书架,不见沙发——这大约是最令朋友不满的一点。不过,访客坐在硬餐凳上总是坐不久,岂不很省事?与儿子共用的卧房兼书房又兼儿童娱乐室,地板上几乎每天都堆满了我的书及他的玩具,那自然是访客止步的禁地。
由于我这个人无能,在厨房里永远变不出什么好汤好水,加上人丁单薄,便没有下厨房学展身手的念头。好在二十世纪物质文明早已提供我便宜又实用的冰箱,冰库里经常可以储藏冷冻水饺、汉堡、肉粽,一趟车便可载回半个月的熟食。既省时省事又可保持身材“长寿”。虽然很少想到白居易,可是却乐天安命,从来不曾感到大台北,居不易。
不幸的事总是会偶发的。有一天,司马中原先生光临寒舍,我当然只端出一杯立刻烧水冲泡的即兴清茶,绝不合乎周岂明所提供的“自然主义的茶”,因为从客人喝茶时屡皱眉头便宜可以推知一二,粗茶硬板凳地聊了半小时,已到晚餐时间,我知道冰库里的那些玩意儿绝不能拿出来“怠”客,便提议请他老人家到外边上馆子,他居然说还得赶回家替太座烧饭。但是又聊了半小时,他并没有走的意思,儿子看完卡通,跑过来很诧异地问:“今天怎么没有准时吃饭?”我只好再提外吃之议,司马表示已跟太座说好了,不能在外久留,但仍无离绪。我只好打开冰箱,用最快的速度把残菜剩饭齐倒在一个钵子里,再飞快地把它丢进电锅中,盖上盖子,按下开关。但不幸的是,电锅摆在客厅兼餐厅的鞋柜上,我虽然用纪政般飞跃羚羊的速度从冰箱冲到电锅边,且企图用身体遮住钵子的内容,可是司马是个积三十年透视人生经验的小说家,我的围堵政策怎躲得过他的X光眼的扫描呢。
他开始拿出长辈的姿态了:你这样的晚餐还是给人吃的吗?……结论是:难怪你们母子都面有菜色!我的理由是目前在外边偶有应酬,总是大鱼大肉,撑得人胀胀的,平时家居好简单些可顺便洗胃。谁知他老人家更不以为然:现代人人讲究营养均衡,美食主义,你这种三餐一大饱两餐一小饱的是哪一世纪的食法?
我私下的结论是:自己跟孔子比较没有“代沟”,他老人家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说不定还嫌我冰牛奶加面包已过于奢侈呢。从此以后,我极害怕吃饭时间司马大人来临检。
我固执地相信一名“教授”的专任职务是读书,兼任任务才是教书。只有不停地吸收新养料,授课才能活水不断。至于演讲、评审、编书甚至交友等工作实只能放在“休闲时间”偶作一秀。尤其对一个天资驽钝的人,像我,读书更得人一己百、人百己午的多花些力气才行。再者,我读书偏有怪癖,总要为写点什么才读得最有效率,因此趴在桌上成为我最惯常的姿势,美容院的小姐替我修指甲,便猜到我的职业是抄写员。由于正常工作时间不容剥削,因此其他工作时间只好合并解决。洗头的时候,可以把寄赠的杂志浏览一遍;搭车的时候,可以边构思上课的程序;下课十分钟,把当天的报纸翻完。边烧饭、边洗衣;边替儿子洗澡、边替他复习功课;边吃饭边进行“亲子活动时间”。我早已习惯边走边胡思乱想,因此迎面而来的熟人,也经常视若无睹,终于挨上目中无人之骂。有一次,从邮局信箱里拿出一叠信,边走边折阅,突然有个人冲着我说:喂!下次不要在马路上边走边看东西哦!原来我已走上大马路了。并非市虎特别礼让“教授”,面是因为我焦瘦的体形,小得让他们撞不到。回到家,恰好把该处理的信件留下来,把该丢的资料垃圾桶。由于性子急,训练出相当的快动作,常想自己可能有资格参加马拉松赛,因为走在路上时我几乎在练跑。
上课是教书匠最苦也最乐的时候。是甘是苦,要看上的是什么科目。例如学校派我上“四书”,对于不谙义理的我,要在一学期内讲授《大学》——《大学》正文一共有一千五百字,以我惯常快节奏的讲课速度,并用上高中国文的方式,两个钟头便可以把一学期的课程上完。不论如何提醒自己说话慢点,上课时迟到一点,下课早退一点——一个学期还是遥遥乎其远哉!在讲台上真是如站针毡!
当然,对于擅长义理的人而言,讲“四书”乃是莫大的享受。我上现代文学或古典小说,总感到自己比较“物尽其用”些。偶然发现还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时,灵感也会左右逢源、纷至沓来。尤其文学课程是一种再创作的工作,当兴会淋漓时,焦瘦的我,有时不免膨胀自己的智商,还以为具有两把刷子哩。也因为偶能意兴踹飞,又时常能笑自己可笑之处,上课自然有莫大的快乐,也就忘了是否误人子弟啦。
我的形式生活可能太呆板,物质生活可能贫瘠,但是我都不曾因此而感到任何“委屈”。我的快乐建筑在一篇简陋的稿子赶完的那一刹那,一堂平凡的课却使我自得的时候。我焦瘦的底牌确然欠缺光华,但是,哪些个人不珍视他自己的敝帚呢!
简要赏析文章第一自然段。
文中亮出教授的“底牌”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分析文章具体叙写司马中原先生来访的作用。
试探究文中透视出作者人生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前匪夷所思的“高科技"
原子能技术是人类近几十年才开始掌握的一门高科技技术,而在非洲,却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法国一家工厂在使用从非洲加蓬共和国进口的奥克洛铀矿石时惊讶地发现,这批铀矿石已被人利用过。铀矿石的一般含铀量为0.72%,而奥克洛铀矿石的含铀量却不足0.3%。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来到加蓬奥克洛铀矿考察,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古老的核反应堆,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而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
那么,是谁留下了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是外星人的作品,还是前一代地球文明的遗迹?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
1845年,英国布鲁斯特爵士报告,他们在苏格兰京古迪采石场的石块中发现一枚一端嵌入的铁钉。185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契斯特镇进行爆破,从坚实的岩床中炸出了两块金属碎片。这两块碎片合拢后,竟是一个钟形器皿。高12厘米,宽17厘米,是用某种金属制成,有点像锌或锌与银的合金,表面铸刻着6朵花形图案,花蕊中镶有纯银,底部镌刻着藤蔓花环图纹,当地报刊誉为“精美绝伦”。
1852年,苏格兰一处煤矿中,在一大块煤炭中发现一件形状像钻头的铁器,而煤块表面无破损,也找不到任何钻孔。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珍藏着一张奇特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是18世纪初发现的,看样子是一份复制品。地图上,只有地中海地区画得十分精确,其余地区,如美洲、非洲都严重变形。然而,当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时,惊讶地发现,这张古地图其实是一张空中鸟瞰图。是什么人在远古时代就已掌握了太空航摄的高技术?
更为奇特的是,在埃及金字塔中,考古学家们从一具男童木乃伊的左胸中发现一颗人造心脏。现代医学研制使用人工心脏不过十来年历史,而木乃伊的这颗人造心脏却在五千年之前,就已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一个男孩子的胸腔!
(摘自《奥秘》2014年10月刊)
文章标题中的““高科技”是指四个方面的科学技术。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在加蓬奥克洛铀矿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
B.人们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当地报刊誉之为“精美绝伦”。
C.18世纪初发现的一张奇特古代地图复制品,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珍藏着。
D.在五千年之前,就已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人造心脏,十分奇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就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来说,在非洲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古老的核反应堆,真是匪夷所思。
B.人们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了人工制造的东西,可见古代制造业的发达。
C.在远古时代就已掌握了太空航摄的高技术,这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只有外星人能做到。
D.在五千年之前人类就可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为患者安进人造心脏,而现代医学研制使用人工心脏不过十来年历史,因此,古代医疗技术比现代要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①那天正是五月十五,乡下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全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宽,两岸都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②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都已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江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遇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进展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方式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③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尚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然而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
④过了许久,那种锣鼓声尚在河面飘着,表示一班人还不愿意离开小船,回转家中。待到把晚饭吃过,爬出舱外一看,呀,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都镀了银,己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岩壁缺口处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人燎,火光下只见许多穿白衣人的影子移动。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原来这些青年人划了一整天船,看船的己散尽了,划船的还不尽兴,三只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
⑤提起这件事,使人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
⑥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各个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有人事上的小小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己相互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点。
⑦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且放弃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但有谁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选自沈从文《箱子岩》,有删节)
文章开头写赛龙舟场面后,“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作者“感慨”的是什么?
联系第六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点”一句的理解。
从全文来看,沈从文对乡民们的生存状态持什么态度?
我们已经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也阅读了上面这篇文章,或许你还阅读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你觉得沈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请你分点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