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
A.赫兹首先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证实了电和磁存在着相互联系 |
B.安培提出的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
C.法拉第在前人的启发下,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
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
竖直放置的一对平行金属板的左极板上用绝缘线悬挂了一个带正电的小球,将平行金属板按图3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绝缘线
与左极板的夹角为θ。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在a位置时,
电流表的读数为I1,夹角为θ1;当滑片在b位置时,
电流表的读数为I2,夹角为θ2,则()
A.θ1<θ2,I1<I2 | B.θ1>θ2,I1>I2 |
C.θ1=θ2,I1=I2 | D.θ1<θ2,I1=I2 |
如图4所示,实线为电场线,虚线为等势线且AB=BC,电场中的A、B、C三点的场强分别为EA、EB、EC,电势分别为、
、
,AB、BC间的电势差分别为UAB、UBC,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A.![]() ![]() ![]() |
B.EC>EB>EA |
C. UAB<UBC | D. UAB=UBC |
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用不可伸长的细线连结,置于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小球1和小球2均带正电,电量分别为q1和q2(q1>q2)。将细线拉直并使之与电场方向平行,如图26所示。若将两小球同时从静止状态释放,则释放后细线中的张力T为(不计重力及两小球间的库仑力)
A.![]() |
B.![]() |
C.![]() |
D.![]() |
.匀强电场中的三点A、B、C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的长度为1 m,D为AB的中点,如图29所示。已知电场线的方向平行于ΔABC所在平面,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14 V、6 V和2 V。设场强大小为E,一电量为1×10-6 C的正电荷从D点移到C点电场力所做的功为W,则
A.W=8×10-6 J,E>8 V/m
B.W=6×10-6 J,E>6 V/m
C.W=8×10-6 J,E≤8 V/m
D.W=6×10-6 J,E≤6 V/m
如图28所示,固定在Q点的正点电荷的电场中有M、N两点,已知<
。下列叙正确的是()
A.若把一正的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电场力对该电荷做功,电势能减少 |
B.若把一正的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该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增加图28 |
C.若把一负的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电场力对该电荷做功,电势能减少 |
D.若把一负的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再从N点沿不同路径移回到M点,则该电荷克服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场力对该电荷所做的动,电势能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