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DNA分子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 ( )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
| B.DNA一条链中的G和C通过氢键相连接 |
| C.当DNA复制时,⑨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 |
|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
右面遗传系谱图中,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II6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I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
| B.II5的基因型为BbXAXA的可能性是1/2 |
| C.IV10为患两种遗传病女性的概率为1/32 |
| D.通过遗传咨询可确定IV10是否患有遗传病 |
按下表设计进行分组实验,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下列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材料 |
取样 |
处理 |
分组 |
培养液 |
供氧情况 |
|
|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 |
50ml |
破碎细胞 (细胞器完整) |
甲 |
25ml |
75ml |
无氧 |
| 乙 |
25ml |
75ml |
通氧 |
|||
| 50ml |
未处理 |
丙 |
25ml |
75ml |
无氧 |
|
| 丁 |
25ml |
75ml |
通氧 |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
| B.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
| C.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 D.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
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
| A.基因组变异过快 | B.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 |
| C.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 | D.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 |
刺激某神经元会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经检测,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比给药物前明显减少。该药物的作用机理是
| A.增强突触后膜的通透性 | B.抑制突触后膜受体的功能 |
| C.增强突触前膜的通透性 | D.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