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注意到光线由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他结合物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提出猜想:光线由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材料时发生折射的程度可能是不相同的。
(1)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是 (“有道理”或“无道理”)的。
(2)小明与学校科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中得到如下数据,表1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测量数据,表2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的测量数据:
表1
入射角α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11.3° |
22.1° |
35.4° |
40.9° |
表2
入射角α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9.9° |
19.5° |
28.1° |
35.3° |
(a)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①
②
(b)对表1、表2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3)小明想起自己去眼镜店配眼镜的情景,当时,配镜师傅提到一个术语“折射率”,师傅说:相同度数的眼镜使用折射率大的材料,眼镜就可以更轻薄,矫正视力的效果越理想。结合以上数据你对这两种透明介质的这种光学属性的判断是,水的“折射率”
比玻璃 (选填:“大、小或相同”),依据是 。
小红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1所示,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如图2所示,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图示位置(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3)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5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A”;接着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8cm的位置,再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B”.由实验可知像“A”(选填“大于”或“小于”)像“B”.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9V)、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流表、电压表、10Ω电阻、5Ω电阻各一个,导线若干.
(1)如图是小明连接的实物电路图,要用电压表测量R1两端的电压,导线a、b、c中有一根连接错误,这根导线是.
(2)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A端滑到B端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选填“变大”或“变小”).
(3)将变阻器的滑片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是3~6V,记录的几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①分析表中数据可得: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
②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本实验所用的滑动变阻器电阻最大值为Ω.
电阻R/Ω |
10 |
|||
电压U/V |
3 |
4 |
5 |
6 |
电流I/A |
0.3 |
0.4 |
0.5 |
0.6 |
(1)小亮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选填“a”、“b”或“c”);温度计读数方法如图2所示,其中正确的是(选填“A”、“B”或“C”).
(2)小黄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进行如图3所示的操作,他漏掉的操作步骤是.
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芳菲所在的实验小组用的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阻值约为10Ω.她们连接的实物电路如图1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填写公式).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电路补充完整(导线不能交叉).
(3)芳菲同学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时,电压表示数(如图2所示)为V,若她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图1中的滑片P向端移动(选填“A”或“B”),使电压表的示数为V.
(4)芳菲同学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数据,并绘得如图3所示的I﹣U图象.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
图甲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1)通过实验步骤②、③和④可以探究浮力大小与圆柱体排开液体的关系;通过步骤②和步骤可以测出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通过步骤①、④和步骤可以测出圆柱体排开水所受重力G排,比较F浮与G排,可以得到F浮与G排的关系.
(2)图乙是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圆柱体浸入深度变化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圆柱体的高度是cm.圆柱体浸没后,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圆柱体浸没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