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维多利亚地方史•白金汉郡志》记载,到1800年前后,“在这个郡中已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建设占用了农村土地 | B.妇女进入工厂成为雇佣工人 |
C.大多数妇女成为家庭主妇 | D.妇女地位提高后不再从事繁重劳动 |
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以来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把维护“人权”和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中德关系发展 | B.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
C.实质是一种冷战思维 | D.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下列中国外交活动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中美关系的改善 |
D.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
C.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
D.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
在乌鲁木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王震针对新疆形势提出了许多细则,“对于两种民族形成租佃关系的地区,减租时,一般应采取双方协商的办法进行,不应采取斗争方式,以免引起民族间的仇视”;“对于宗教寺院出租的土地,一般均应按照减租条例依法减租,但在执行中……群众要求减则减之,愿少减者则可少减,不愿减者可暂不减”。这些“细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 |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其实,日本当时提出“和平方案”真正原因是()
A.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东等地的进攻被击退,损失惨重 |
B.相持阶段日本希望与中国和平谈判,“化干戈为玉帛” |
C.日本速决战计划破产,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D.中国开辟了国外战场,与盟军联合打击日军,日军被迫提出议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