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 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列强 | B.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 |
| C.建立强大海防,借之与列强妥协谈条件 | 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
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
|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D.各民主党派轮流上台执政 |
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在国际间表现了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团结一致的大道,使国际人士油然而生出一种崇敬同情的心理。”材料强调
| A.国共合作促使中华民族形成全民族的凝聚力 |
| 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唯一条件 |
| C.国共合作使得世界各国援助中国抗日 |
| D.中国战场是二战中最主要的战场 |
有一幅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漫画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意志君主立宪的特点是
| 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 B.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
| 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 D.议会是宰相的工具 |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A.多相制初步确立 |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
| C.相权进一步削弱 |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
|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