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3 |
34.55 |
44.24 |
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
|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
|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
|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
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 A.民生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族主义 | D.三大政策 |
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什么时期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 C.义和团运动 | D.抗日战争 |
有人评价百日维新“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直接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措施有
①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这段材料出自
| A.《新学伪经考》 | B.《天演论》 | C.《变法通议》 | D.《孔子改制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