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革命只是改变了国家政权的形式,但其本质没有改变 |
| B.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再是神授 |
| C.革命之后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大权,两者的权力是平等的。 |
| D.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未发生什么变化,只是议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
某个电影中有以下情节:“在市政厅门前,正对着大门搭了一个大讲台……讲台前面旌旗招展,其中有些三色国旗,但全部镶成红边——人民政权的标志。人山人海的广场上人们唱起歌来,乐队高奏《马赛曲》,号声响亮……”这部电影中的情节反映的可能是哪一时期的历史大事?()
| A.19世纪三四十年代 | B.19世纪七十年代 |
| C.19世纪五十年代 | D.19世纪六十年代 |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
| C.要依靠政府军队 |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 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
|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保罗·肯尼迪所说的德国是( )
|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国家 | B.封建军事色彩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
| C.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 D.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