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地理现象表现为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的是( )
A.我国东部自南向北出现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景观 |
B.非洲从赤道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景观 |
C.珠穆朗玛峰北坡自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草原——荒漠——冰川景观 |
D.我国中纬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
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读图9回答问题。
下列关于A、B城市等级、职能与服务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A.A城市等级高,职能多,服务范围大
B.A城市等级高,职能少,服务范围大
C.B城市等级低,职能少,服务范围大
D.B城市等级低,职能多,服务范围大
图8为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远近关系图,读图完成问题。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是()
A.扇形模式 | B.同心圆模式 |
C.楔形模式 | D.多核心模式 |
R1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A.交通通达度低 | B.环境质量差 |
C.地租昂贵 | D.服务设施差 |
R3区域主要属()
A.工业区 | B.商业区 | C.住宅区 | D.绿化区 |
表2为“2000年和2010年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及比重”。据此完成问题。
城镇人数(万人) |
城镇人口比重(%) |
|||||
2000年 |
2010年 |
年增长率(%) |
2000年 |
2010年 |
增长百分点 |
|
苏南地区 |
1467 |
2288 |
4.54 |
59.6 |
70.3 |
10.7 |
苏中地区 |
636 |
917 |
3.73 |
37.7 |
56.0 |
18.3 |
苏北地区 |
983 |
1533 |
4.54 |
31.2 |
51.5 |
20.3 |
有关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苏中和苏南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相同
B.十年间苏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少
C.2010年苏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苏南和苏北
D.苏北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较苏南和苏中大
读图7,回答问题。 该图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
D.城市道路增加 |
下列不属于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A.城市绿化面积缩小 |
B.城市居民住房紧张 |
C.文物古迹普遍受到破坏 |
D.城市交通拥堵严重 |
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
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
读“木桶效应 (组成本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问题。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6000、4500、10000,则该地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 | B.森林 | C.淡水 | D.矿产 |
如果a表示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c表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那么a、b、c三者大小关系是()
A.a<b<c | B.c<b<a | C.b<a<c | D.a<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