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12分)
第二代生物燃料——草油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
                                                                              
选文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八月的思念
莫言
①月儿慢慢地升起,院中蝈蝈的鸣声慢慢沉默,夜也在狗吠声中慢慢沉了。一股清风卷帘而入,吹掀了刚写好的稿子,那未干个墨汁香熏了整个小屋,秋风晃动了墙上的那副庄严的照片,荡起了我的思念。那照片里的正是我的奶奶,干瘦如柴枝的身躯,慈爱的脸庞,眼角里还有一丝笑容,可是这个真实脸旁和笑容却在去年的秋天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去年,金黄色的岁月带走了她,只留下这张破旧的遗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儿总是会在阴缺后晴朗日的子夜空化作玉盘,可是,奶奶却永远的走了,再也回不来了。您纵然骑鹤西去,留下的我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月光下残吟,但我知道你还是舍不得您的孙儿的,只是您要我自立自强吧的生活,对吗,奶奶?
②八月的桂花香飘万里,院子里的那些桂花又开了,这是您最喜爱的花,你说它是最纯洁的,就像天空那悬挂的玉盘。不曾忘,儿时的那些清秋夜晚,天高气爽月通明,把小院照的如同白天一般,桂花绚丽地绽满枝头,扑鼻的香让蜜蜂也忘了归家。晚饭过后,您便会挪一个小凳在院里,把我抱在怀中,给我讲那嫦娥的故事。“从前,有个女子叫做嫦娥,她因为偷吃了仙丹……”。可是,我总是喜欢在中途打岔:“奶奶,嫦娥喜欢上天蓬元帅了吧,电视里嫦娥都被他感动了”您总会拍着我的脑袋,那时候嫦娥不知道天蓬的,傻孩子。你在继续你的故事,而我没趣的在你的怀里躺着,慢慢地就睡着了。
③今夜的风,可是传递你对我思念的寄语?为何风中夹着你的气息,在那桌上又呈上了你亲手酿下的桂花酒,这一刻你是在和吴刚评酒吗?奶奶,说到吴刚,你知道他为何砍不断那月桂树吗?你看看那树下的不是有个孩子在沉思吗,那是我在思念你啊。秋风依旧的吹着,香甜可口的月饼已上桌,但总得少点什么,缺的应该是你的唠叨和絮语吧!
④您在的时候,我总是嫌你烦,不知道您在我身上是多么地用心啊,不知道您是多么的爱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离开家时,你到车站送我,风凛冽的吹,吹乱了您的白发,我让你别送了,冷就早点回去,你说你没事,把我送进了车站。“才呀,天气冷啦要多穿衣服哦,才呀,去那边想吃奶奶做的腊肠就打电话回来哦,才呀,……”车缓缓的走了,您却一个人在还未亮的车站蜷缩了,我不知道你还带着胃病,从那天后就一直难受,吃的特别少,身体越来越弱了。
⑤去年的中秋,因为漂泊异乡,没能回家团聚。一个意外的电话响起,那头传来了爸爸急促的声音,说你病的严重,问我要不要回家,我当时忙于考试抽不开身,就摇头说过几天看看吧!没想到,当中秋的圆月亮得通明,亮得耀眼时,奶奶您却走了,和嫦娥一道走了。想不到车站是你对我的最后一次唠叨,想不到那是最后一次见你了。当我赶回家时,只赶上那黑色的葬礼,您微笑的脸庞随着凋零的桂花瓣飘远了,只剩下一棵孤独的桂树,树下一个孤独的孩子,等候明年,等候明年的中秋,希望您能和嫦娥一道来哦。
⑥今年的中秋又到了,月圆了,桂花香了,我在桂树下思念您。
请简要概括本文回忆了有关奶奶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儿与桂树在文中起了哪几个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改变了人称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文中提到奶奶与嫦娥一道走了,又希望奶奶与嫦娥一道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
公德
冯骥才
①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
②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再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③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④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⑤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地,就这样做了。
⑥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沙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⑦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申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⑧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不一会儿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地谈起天来。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
⑨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第l期,有改动)
第⑩段画线句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______________。
选文第⑨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______ ___(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起香蕉皮到一个废纸兜里,进车里,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为什么?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请提出两个建议)

社科文阅读
“燃冰为火”只需10年
①日本12日宣布成功从近海地层蕴藏的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并称这标志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而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不久前也在南京预言:10年后,人们就将大规模利用“可燃冰”。
②什么是“可燃冰”、为何如此引人关注?汪品先解释说,“可燃冰”学名叫“水合天然气”,平时我们接触到的甲烷天然气通常呈气态,而在海底低温、高压条件下,它可与水结合,呈固态埋在海底。“可燃冰”看似冰,一点火则可以烧起来,就像火烧冰激凌一样。其原因是,大量甲烷分子被锁在水分子里,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常规天然气的2~5倍,燃烧后几乎无污染。可以说,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的天然储库。
③“可燃冰”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1000米处,有人预测,全球水合天然气的总量,相当于人类用过的所有化石能源总量再乘以2。不少专家预言,到2050年后,中国将面临煤炭和石油危机。汪品先认为,海洋资源是今后中国能源开发的很好方向。50年后,中国大陆架上的石油有枯竭的危险,但深海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刚起步,尤其是“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前景广阔。
④“可燃冰”离我们并不遥远。早在五六年前,我国已在南海北部采到深海“可燃冰”。据测算,南海可燃冰资源量达7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一半。(2013年3月14日《新华日报》吴红梅)
结合全文,请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能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全文,结合下面资料链接,说说开采利用可燃冰有哪些利和弊?
【资料链接】对可燃冰这座能源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处的温暖
杜巍
①清晨起床,打开窗子,那么多鸟儿落在电线杆上,它们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将头藏到翅膀下,看上去很受气的样子,有些凄凉。原来是一些小麻雀,大自然当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鸟儿,它们在电线杆上排成一条直线,灰头土脸有些木讷,有些傻气,但却有一些天真和可爱。
②天空中有燕子轻盈自在的倩影,有燕子在房梁间的呢喃,一会儿飞向蓝天,一会儿贴地疾驰,一会儿与人擦肩而过,一会儿群燕翻腾。燕子是高贵的,它是不把人放在眼里的,在梁上筑巢,在井边戏水。而麻雀呢,它总是远离人类,警惕心极强,这是与生俱来的,似乎缺少了某种高贵,丧失了某种气度。但低微的动物总是倔强的。还不见那漫天霜雪,就留下了燕子掩面而去的背影,寒雨打湿了枯藤和败柳,西风幽怨唱开了满树霜花,但此刻麻雀还在。它们不畏寒冷,在树林、田野、村庄都可以看到它们三五成群寻食觅水的身影,为沉寂的世界平添了灵性,寒山冷水也不再木然。
③小时侯,我曾和父亲来到田野。我长久地注视着一块块土地,许多麻雀喜欢在禾苗上飞翔、啄食、栖息、梳理羽毛。它们时不时地停栖在田地里,然后呼啦一下,带着胜利者的姿态飞进远处的丛林,过一会儿又飞回来。为了仅供生存的口粮,它们奔波劳飞,与世无争。
④有时候出于对小动物自私的关爱,我常常到田地里捕麻雀,然后关在笼子里精心地侍奉。到苞谷地里捉虫子,去树叶下翻蚯蚓,一顿顿丰盛的佳肴摆在小麻雀的面前。它却是一副桀骜不驯,不可侵犯的样子,常常用力向笼子撞去,头破血流也不肯停止。无奈之下只好将它放归自然。现在想来,我犯了大错,它属于天空和大地,牢笼锁不住麻雀飞翔的志向。麻雀的骨气像山,似铁,有不为小恩小惠所折服的钢筋脊梁。它们在天空中飞翔,映衬在大地上,是一排排刚正的诗行。
⑤我看到八哥人云亦云,看到燕子穿梭于亭台楼阁,它们裁剪了性格的倔强,游刃于市井富梁。而麻雀呢,执著坚韧,即使在身下丢一颗顽石,它的体温也要温暖石头的寒冷,在烂旧的屋檐下爆发出生命的啾声鸟鸣。
⑥麻雀或许就如同生活中的某种人,他们矮小不被重视,他们在生活的最低处,正静听凄风苦雨,对生活的索取极少,平凡而又普通,像普通的萤火之光散落在凄冷的广野,却能温暖那份落寞和孤寂。那些高贵的“燕子”,像群星之灿高居天宇,只能被别人观赏指点。那些低微的麻雀就像无名的英雄,品格是这样伟岸——“他可以拥有鲜花的海洋,接受别人的敬仰,但他只选择做一株草,江河浩荡他只取一瓢饮,阳光万丈他苦守一片阴。”一口口啄尽生活的苦难,一声声啼唱人生的艰辛;失去了高处的璀璨,获得了低处的温暖
⑦小小的麻雀,羽翼之上背负着尊严和骨气,生活的道路,山不再高远,水不再漫长。
文章第②自然段中作者说“低微的动物总是倔强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麻雀的“倔强”体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赞美的是麻雀,但作者为什么还多次写了燕子和八哥?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顿顿丰盛的佳肴摆在小麻雀的面前,它却是一副桀骜不驯,不可侵犯的样子。
②从语言和情感的角度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
一口口啄尽生活的苦难,一声声啼唱人生的艰辛;失去了高处的璀璨,获得了低处的温暖。
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标题“低处的温暖”的理解。

自行车,人类的最佳发明
①清晨,成群结队的汽车在路上缓慢地前行,远远望去就像一群蠕动的蜗牛;排气管冒出的黑烟,污染了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空;喇叭发出的噪音,刺痛了我们本已不堪重负的神经……以至于有学者说:汽车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对曾经是自行车大国的中国来说,每个人似乎都有过骑自行车的经历,如今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拥堵和污染等问题,人们越发怀念起自行车来了。
③自行车又叫人力脚踏驱动两轮车,无噪声,无污染,自重轻,结构简单,造价低,使用维修方便,广泛用于交通代步、运载货物、体育锻炼和竞赛。自行车是代步工具中的最佳发明,民间研制百年,普及全球百年,几乎被汽车挤出现代化城市,如今又凭借其生态文明之魅力高调归来。
④自行车不是哪个专业研究所设计的,其聪明才智来自民间。相传最早的自行车出现在意大利画家笔下。1790年法国西夫拉克伯爵在狭窄的街道遇上堵车,被马车溅了一身泥水,他没生气,而是突发奇想:如果把马车从中间切成两半,会车时不就容易通过了吗?于是他给木马前后各装一个木车轮,骑着它脚踏地面前行,旁观者觉得很有趣,称之为“木马轮”。冯德赖斯男爵又在“木马轮”上加装车把,成为可控制方向的木质两轮车,并于1818年在英国申请了发明专利。1839年,苏格兰铁匠麦克米伦在此基础上制成了由曲柄连杆结构驱动后轮的铁制两轮自行车,骑上去,两脚离地,蹬踏曲柄前行。但他不知摔了多少跤,遭受多少讥笑。围观者说,这个两轮单车本身就站不住,人骑上去还有不摔跤的?而麦克米伦认为,两轮单车在静止状态会倒,在动态中随时调整方向就可以不倒。他坚持练习,熟能生巧,终于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跑了。
⑤此后还有许多热心发明创造的聪明人不断完善自行车,法国人米肖给它装上能转动的脚踏板,爱尔兰兽医邓洛普加装充气橡胶轮胎,直到188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斯塔利这位集大成者,才制作出“前叉把握方向、链条驱动后轮”的第一辆现代自行车,并且获得批量生产,迅速普及全球。
⑥两个车轮前后纵向配置,动力来自乘车人自身,自行车的这两个设计特点都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因为马车、汽车等各种车辆,两轮四轮或多轮,都是左右横向配置,车身较宽,占用道路的面积较大,而自行车又名单车,占用道路的宽度最小,羊肠小道也能通行。再者,马车靠畜力,汽车火车耗油耗煤耗电,人力车也靠车夫拉,骑自行车用的则是自身力气。体育锻炼、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一举多得。
⑦自行车的发明还带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想象力,“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等许多神话都可以启发人们借助科学使之变为现实。二是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自行车的?
简要说明文章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⑥自然段。
根据文章内容,补全第⑦自然段“自行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第二点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