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清末状元张謇说:“马关约成,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以资措手。”这反映了张謇的核心主张是
A.教育救国 | B.实业救国 |
C.变法图强 | D.罪责政府 |
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祭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里的“大变动”主要指①国际分工日益明显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开始向世界扩展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A.①②③ | B.④ |
C.①② | D.③④ |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 B.上海地区 |
C.苏杭地区 | D.珠三角地区 |
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苍,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 |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C.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D.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