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
|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 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
|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史载周公制礼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恰当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
|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
|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
|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
1793年6月英王特使马戛尔尼与英公使当东,率领一只由五艘战舰700余人组成的庞大外交团队,经海上9个月的行程,终于到达了东方第一大国的门口。对马戛尔尼此行目的解读为()
| A.与清王朝签订通商协议 | B.前来与清王朝进行朝贡贸易 |
| C.打破大国闭关锁国政策 | D.开辟英国在大国的广阔市场 |
交往是人类创造文明中的重要活动。下列关于文明交往总体趋势的论述较为恰当的是
| A.单向直线 | B.双向互惠 | C.多向互动 | D.共存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