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阅读关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史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材料二 武帝元狩四年“公卿又请令诸贾人末作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汉书》颜师古注“各隐度其财产之多少而为名簿送之于官也”。太初三年因征大宛夺取汗血宝马而征发戍甲卒十八万驻酒泉张掖以北,并在居延休屠屯兵戍卫酒泉,兵源不足的“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壻、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适为兵”,使其直接参与对匈奴的战争。天汉三年置酒酤,《汉书》应劭注:县官自酤榷卖酒;韦昭曰:谓禁民酤酿,独官开道……独取利也。
材料三 史载贞观年间,京城周围蝗灾甚重,唐太宗手捧蝗虫对天祷告,要上天可怜见,不要害民,责任由自己一人承担。说完,就要把蝗虫生吞下去。侍臣们见状,急忙上前制止,唯恐他因此致病。但他果断地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竟真的吞进肚里。怪的是,“是岁蝗不为患”,这年果真没蝗灾。
材料四 赵光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枝”“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始皇首次将“皇”与“帝”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这有何用意?
(2)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实行抑商政策中是如何打击商人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太宗手捧蝗虫祷告迎合了什么学说?对“蝗不为患”有何认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怖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称为“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
材料二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为巩固这一“主人地位”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了怎样的制度? 带来了什么后果?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黄宗羲的话有没有道理?说明理由。
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时间 |
交通建设成就 |
19世纪 |
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
1855年 |
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
1885年 |
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
1888年 |
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
1903年 |
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
1910年 |
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欧美的交通运输革命对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路交通事业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发生了以东学党为核心的农民暴乱(甲午农民战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出兵,并按照《天津条约》照会了日本。为了对抗清政府出兵,(日本也)立刻向朝鲜派兵。两国一出兵,农民军就和朝鲜政府议和,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战后政治改革的分歧不断加深,7月,(中日)突然发生军事冲突。同年8月,日本对清政府宣战,日清战争爆发。
—— 高村直助、高野利彦等著《日本史》,山川出版社
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东方强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大象版《历史》必修一
(1)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中日两国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和说明。
材料二 1934年朱新为上海世界书局编写的《朱氏初中外国史》,明确反对中国以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且认为,国力弱小,实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应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殊不知国家倾覆在即,急需调治,势力未充,何能攘外,所以汪精卫说:‘我们今日,外交方针与内政方针完全一致,是发展民力,发展人民之生产能力。’故积极的现代化建设,为跻中国于富强的唯一出路。”朱氏除提出积极发展经济外,还认为,中国有着救国方针的三民主义,又因三民主义是完善的政治纲领,所以成为世界革命的准则,足以振起中国民族固有的伟大精神,遏止列强势力的盲目横行,所以,“中国民族今后应努力的,不在迎红拒白,亦不在联白制红”,而“应该是宣传、奉行、光大三民主义,以挽回本国之富强,以造成世界之自由、平等、合作,以达到‘世界大同’之路。愿我林林总总的数万万同胞,进而图之”。
—— 何成刚《抗战救亡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不和谐音符》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历史背景及存在的主要局限。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