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下图,回答题。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 B.远离东部 |
C.人口数量少 | D.经济落后 |
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 B.甜菜 |
C.橡胶 | D.青稞 |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
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1—2题。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 D.位于半干旱地区 |
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A.几乎没有降水 | B.植被截留降水 |
C.降水大量下渗 | D.人工拦截径流 |
图1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
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 |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
下图是某日极地附近风向示意图,据此回答1-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附近是冷锋且正好经历阴雨天气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沿纬线方向,从甲到乙的天气变化是( )
A.气温:高—低—高 |
B.风向:南风—西南风—东南风 |
C.气压:高—低—高 |
D.降水:晴—雨—晴 |
读东亚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回答1-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风速大于乙地 |
B.甲、乙两地均为偏西风 |
C.乙地位于暖锋锋后,天气炎热干燥 |
D.甲地位于冷锋锋前,多阴雨天气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照多年统计资料发现,甲地降水集中在冬季,而乙地降水却集中在夏季。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形 ②盛行风 ③纬度 ④洋流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2。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东北风 | B.东南风 |
C.西北风 | D.西南风 |
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 B.连绵阴雨天气 |
C.强对流降雨天气 | D.沙尘暴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