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山之战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作为模范战例,被日本陆军自卫队干部学校收入《作战理论入门》一书。书中说:“对中国军队来说,云山战役是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尽管对美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能力并不十分了解,还是取得了圓满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
材料二  在海湾战争当中,美军利用空中战机和“战斧”巡航导弹的远距离超视距打击,以及大量进行电子战的行为,即使是双方陆军坦克部队的交火,美军也最大限度发挥己方M1A1主战坦克的火炮射程优势,始终在伊军T-72的火炮射程之外开火射击,使得伊军坦克部队只能被动挨打。……美军又以作战飞机和武装直升机打击伊军地面部队,以巡航导弹打击伊军军队集结地区,以海军航空兵打击伊军反舰导弹阵地,以特种部队和电子战对付伊军常规军事力量等等。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在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选择第      题(请标好小题题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梁思诚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进入近代以后,四合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式建筑形式成为重要的点缀。后圆恩寺胡同7-9号院位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曾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所建之中西合璧四合院,坐北朝南。院内西部为中式传统四合院;中部为西式二层楼,楼前有圆形喷泉水池,周围点缀圆明园石刻,池东南有一花岗岩棱柱西式圆亭;东部有假山有游廊。
——《北京历史文物志》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种建筑风格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三,指出“四合院”建筑风格的新特征,据此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

20世纪,法德和解之光照亮了欧洲和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结束后)法国要追逐的目标和手段,比英国更为偏狭和近视,除了分享德国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外,主要是企图独揽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它要通过领土上肢解、经济上榨取、外交上孤立、军事上限制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永远降为二等国。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鉴于70年中,法国三次(即1870年、1914年和1940年)遭到德国的入侵,又担心战后德国东山再起,重新构成对法国的威胁;出于对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即需要鲁尔地区和萨尔地区的煤铁资源),在战后初期法国主张肢解德国,……但是,法国的对德主张遭到决定德国民族命运和前途的美国和苏联的冷淡、抵制和反对。与此同时,法国和德国两国的垄断资本开始相互渗透,从而使两国经济逐渐加深了相互间的依赖。
——吴国庆《法国》
材料三为了与德国建立永久和平,法国希望把复苏的德国遏制在一个强大的框架内,在这个框架内所有的成员国将得到平等发展,德国的力量不会被削弱,因而也能使其满意。德国人感到,首先要恢复他们战后失去的平等地位,然后才能在西方建立稳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展开东方政策,而不至危及自己的繁荣与和平。出于这样的动机,法德两国在50年代建立了共同体,1969年再次发起推动经货联盟工程和导致签订关于欧盟的“马约”的政治联盟。
——(英)约翰·平德《联盟的大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领土”为例,说明法国是如何通过《凡尔赛和约》“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的?结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史实,简述法国“追逐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法国对德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法、德对两国关系期望的相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后半期,法、德两国在“一个强大的框架内”发展的重大事件及意义。

报刊、电视和互联网是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传播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胡汉民《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1909年)
材料二 1987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首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1987年7月,中国电视观众人数已达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1978年中国还只有8千万电视观众,此后平均每年增加6.1千万。……1987年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超过1亿台。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而在1978年仅为2%。经常看电视的观众约占78%,电视观众接触电视的频率也高于广播和报纸。
——郭镇之《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十年》
材料三下图:通过使用互联网可以起到的政治作用

——郭良《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说明:该报告于2005年7月7日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五个调查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中国报业的变化情况。进入20世纪,中国通俗性报刊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最早提出“电视”名称和发明机械扫描电视的分别是哪国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科技角度分析这十年间中国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互联网在当今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中国刑狱皆以贵治贱,以贵治贱,故仁可以为民父母,而暴亦可为豺狼。所谓法者,直刑而已,所以驱迫束缚其臣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是故天下虽极治,其刑罚终不能以必中,而侥传之人,或可与法相遁。
今世欧洲之立宪,则其君民皆有权,所谓君民并主;而其中或君之权重于民,或民之权重于君。英国以富而为强者,实以立宪之美而为强也。惟美、惟法、惟德莫不强者而皆立宪而后有此。
材料二
盖民所不得自由者,必其事之出乎己,而及乎社会者也。至于小己之所为,苟无涉于人事,虽不必善,固可自由,法律之昕禁,皆其事之害人者。
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便于民;乱国之法,为上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利于上。夫求利于上,而不求便其民,斯法因人立,其不悖于天理人性者寡矣。虽然,既不便民矣,将法虽立而其国必不安。未有国不安而其上或利者也。
——均摘编自王敞主编《严复集(第四册).按语》
(1)概括材料一中严复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基本观点。
(2)结合时代背景,简评材料二中所述的严复的法律思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7世纪早期,日本的贵族们攫取私地私民愈演愈烈,社会危机严重。朝廷权臣苏我入鹿的独裁势力急遽增大,天皇的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他人诛杀了苏我入鹿,消灭了代表旧势力的苏我氏一族,孝德天皇即位,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革新首先从刷新政府干部的阵容开始,要求官吏发扬道义,提高效率,并在其赴任一年后进行审核。由唐朝归来的僧旻和高向玄理担任国博士作为最高顾问。
新政最重要的内容是废除贵族所拥有的一切土地和人民,归属于国家。通过改革,人民被授予一定面积的田地,许其终身耕种,由此成了独立自营的农民;农民的赋税负担也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上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道路。贵族领到了封地,作为直接的补偿。此外,根据位阶、官职和功勋,给与贵族官吏特别的土地和大量的俸禄,从而使他们的存在合法化。
7世纪后期,天智天皇进行了制定律令的尝试,以从形式上固定革新政治。革新政治经过这些时代以后,日本朝着建设文化国家与法治国家的方向前进。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简析日本大化改新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