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B.启蒙运动文学盛行的时代背景 |
C.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时代背景 | D.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与以往探索救国道路不同,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
A.高举反封建的旗帜 | B.取得革命初步胜利 |
C.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 D.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 |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过渡的开始 |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自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 | B.与保皇派论战 |
C.发动黄花岗起义 |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
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 |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 |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B.义和团运动期间 |
C.辛亥革命期间 | D.北伐战争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