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今中外,教育在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派精英云集稷下学宫,鼎盛时期稷下学者达1000余人。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
材料二  《明史·选举志》记载,洪武初年规定:“科举必由学校,……;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从明朝初年起,就规定“四书五经”是各级学校的必学内容,八股取士,专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材料三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功能。(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初学校教育的特点。(3分)
(3)对比材料二、三,维新派的教育理念相比明初有何变化?(2分)变法期间维新派又提出了怎样的教育改革主张?(2分)
(4)材料四反映出卢梭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1762年《爱弥儿》一出版,就轰动了法国等欧洲国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每年71亿美元。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
材料二: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37
1950
1960
1971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


26.5
30
29.6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请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在这一进程中,要求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据此回答:
(1)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广为后世称颂。罗斯福总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新政”的?“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新政”期间为拉动内需,国家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2)1921年,列宁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曾以辞职为由,争取大家对新经济政策的支持。是怎样的严峻形势迫使列宁做出如此“过激”的举动?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3)综观两国对经济的调整与完善过程,其手段有何共同之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 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材料二 1957~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0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引自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

全国通用粮票(1966年发行)当代中国第一张股票(1989年发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一五”计划把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7—1958,1958—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什么样的根本性转变?这种根本性转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生产关系的调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农村进行过哪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背景如何?结果怎样?
(2)从这些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