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 | 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
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
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
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
D.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
16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到1956年“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对其发展历程理解正确的是( )
A.企业创始于明末清初 |
B.清末实现规模化生产 |
C.三大改造中形成集体经济 |
D.以赎买方式完成公私合营 |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扰 |
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