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题。

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气温高,蒸发量大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图,回答3~5题。

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份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图示区域内甘肃、宁夏在黄河附近形成一条“工业长廊”,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工业地带属于

A.以棉、毛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B.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C.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的工业地域
D.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为主的工业地域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表,读后回答1-2题。

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善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可以短时间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排列,三种模式由优到劣的顺序依次为()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下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 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据此回答24~25题。

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 可能是

A.2900<R<3000 B.3400<R<3500
C.3900<R<4000 D.4400<R<4500

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副热带高压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西南季风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回答22~23题。
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西伯利亚 C.阿拉斯加  D.大不列颠岛

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600千米 B.900千米 C.1200千米 D.1500千米

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完成19~21题。

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地处亚热带,生长期长
C.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份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过渡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