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 C.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 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 |
2012年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顺利闭幕。会议最终从法律上确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了为推进公约实施的长期合作行动方案,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发达国家淡化其历史责任的倾向进一步明显,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的政治意愿不足。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候等问题是全球造成的,必须由各国共同承担 |
| B.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问题的主要障碍 |
| C.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 |
| D.国际合作解决世界性问题成为时代潮流 |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政府的承认是在()
| A.19世纪70年代 | B.甲午战争前 |
| C.甲午战争后 | D.辛亥革命后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8世纪末叶, 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
|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 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 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自耕农、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范蠡、吕不韦等影响各国政局的大商人。这反映出( )
| A.官府控制商业 |
| B.西周宗法制瓦解 |
|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
|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