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
粮食产量 |
棉花产量 |
油料产量 |
糖料产量 |
1957 |
19505 |
164.0 |
419.6 |
1189.3 |
1958 |
20000 |
196.9 |
477.0 |
1563.1 |
1959 |
17000 |
170.9 |
410.4 |
1214.7 |
1960 |
14350 |
106.3 |
194.1 |
985.5 |
1961 |
14750 |
80.0 |
181.4 |
506.5 |
A.1957年到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
B.“文革”的“左”倾错误波及到农业生产领域
C.1958年到l960年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政策后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A.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B.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
C.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
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
美国学者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帕尔默评价的人最有可能是
A.拿破仑 | B.俾斯麦 |
C.光绪帝 | D.戈尔巴乔夫 |
“在西方,它作为社会革命的最后阶段,长期使人恐惧或被人赞美。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这里的“开端”指
A.以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化迈进 |
B.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 |
C.以暴力革命方式实现民族独立 |
D.以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 |
下图是英国部分年代棉纺织品出口价值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 | B.棉纺织业部门的系列创新 |
C.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 D.棉纺织手工工场不断增多 |
孙中山说:“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可见
A.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 |
B.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 |
C.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 |
D.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