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亚局部图
材料二:中国2005年至2007年综合能源平衡表(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 |
223213 |
244101 |
261111 |
能源消费总量 |
224682 |
246270 |
265583 |
平衡差额 |
-1469 |
-2169 |
-4472 |
材料三:表1: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对比表 ※为2005年数据
(1)、读材料一,丁所处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评价该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读材料一,俄罗斯工业逐渐向东发展,日本工业则由太平洋沿岸向国土南北两端扩散,影响两国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则是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一,A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与之同纬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__。A、B两地冬季降水量比较多的是 地。
(4)、读材料二,我国国内能源供应 (大于或小于)需求。今后,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个矛盾?
(5)、据材料三,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 。(2分) 根据表中信息,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2分)
读某城市周边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14分)
(1)图中1月-20℃等温线在A城以东的部分明显,(2分)其主要受影响因素(2分)。
(2)图示地区与其他重要商品粮产区相比,最具优势的区位因素有哪些?(6分)
(3)分析图中B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
下图是世界产业转移的地区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5~20世纪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示意图
我国某区域经济格局模式图
(1)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出现了工业。指出这个时期英国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1分)
(2)图中M城市是_____________。(1分)
(3)评价M城市形成、发展的区位条件?(6分)
(4)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对M市的发展有何意义?(3分)
读图甲、图乙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及浙、粤、赣三省部分地区,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目前台资企业占福建外资企业总数的21%,投资总额达86.05亿美元。
材料2: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2)结合材料1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5分)
(3)结合材料2分析相对于全省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3分)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0分)
资料一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图
资料二 城市化发展曲线图
资料三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 |
南部 |
中部 |
北部 |
2000年人口比重(%) |
21 |
36 |
43 |
2000年城镇化水平(%) |
43 |
34 |
25 |
2005年GDP(亿元) |
2 181.62 |
484.97 |
51.32 |
2005年人均GDP(元) |
33 263 |
28 930 |
17 157 |
地貌类型 |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
台地、丘陵 |
山地、 丘陵 |
(1)该流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____________为主。(2分)
(2)M江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开发利用。(1分)
(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表和图2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的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2分)
A.起始 B.加速 C.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8年的冬天,全球经济“寒意”阵阵。各类A经贸洽谈会规模上都不同程度地缩了水,成效自然也要打不小的折扣。而带有明显“双转移”(所谓“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简称山洽会),无论是参展规模、参会人数,还是最为重要的签约项目,都实现了逆势飘红。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工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原料导向型→________→________转变。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原因。
(4)试从产业转移接收地的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影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