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
| A.基本推翻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统治 |
| B.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时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
| D.因为运动失败使国共走向合作推进了大革命 |
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
| B.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
|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
|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 |
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 A.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
|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
|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
| D.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
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这种现象反映出()
| 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 |
|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
| 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
| 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
历史学家哈雷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丰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 A.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
| B.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
| C.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
| D.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 |
| B.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C.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