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小丽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A,小丽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小心移动,人眼一直在 (选填“玻璃板前A蜡烛一侧、玻璃板后B蜡烛一侧”)观察,直至A蜡烛的像与B蜡烛位置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小丽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在分析数据时发现实验序号为②的数据不等,你认为造成两个距离不等的原因可能是( )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02 |
25.60 |
28.50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15 |
25.60 |
28.50 |
小文和小轩今天分别买了一件厚度相同的毛料衣服和棉料衣服,两人在争论哪一件衣服更保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设计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布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手表测量两烧瓶水温变化相同时所花的时间情况。
⑴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两烧瓶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烧瓶中水的质量也相同,实验时所选取的两种不同布料的大小及也一定要相同。
⑵按计划操作,小文和小轩同学得到了如下的温度变化及时间的数据填在下列表格中:
两烧瓶中水的温度T/℃ |
90 |
80 |
70 |
60 |
50 |
40 |
30 |
20 |
20 |
毛料所包的烧瓶花的时间 t/min |
0 |
6 |
15 |
25 |
37 |
54 |
74 |
99 |
150 |
棉料所包的烧瓶花的时间 t/min |
0 |
10 |
25 |
40 |
57 |
77 |
102 |
130 |
150 |
由上述数据可知:当时实验室温度是:℃,其他条件相同时,的传热性较好。由此可以猜想:当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毛料衣服与棉料衣服可选择时,在寒冷的冬天,你该选择哪一件衣服?。
⑶除了采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较所花的时间长短来比较两种布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述数据,你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来比较两种布料的保温性能。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C组同学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于表格中。请根据数据在乙图中画出图像。
(4)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当时的大气压(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
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填写编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能/不能); 理由: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判断方法
如图为“坐井观天”的示意图,设点E为青蛙的眼睛,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出它能看到天空的范围(画出光路示意图)。
小明同学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学生,他想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 于是他取了质量相同的沙子和水这两种不同物质,他想让它们吸收相同热量,然后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 根据自己上面的思路和进一步的分析,他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使用的实验器材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两个金属盒,温度计,在完成每一个实验步骤时要考虑很多问题,下面是小明的实验步骤,请根据要求补充完成实验:
(1)先测量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所以实验时还需要器材______;
(2)在实验时只要_____________(选填“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相同的时间”)就可以确定水和沙子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3)加热完成后小明发现:沙子温度升高的比水多。
(4)另一组的小华采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来进行探究,你认为他的方案可行吗?__ 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⑸爱思考的小明立即想到在阳光照射下的海滩上吹的是什么风呢? ____________(选填“海风”或“陆风”。海风指空气从海面吹向陆地形成的风,陆风指空气从陆地吹向海面形成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