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下列是对铜权(如左下图)[注: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文]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全国通用的标准衡器 | B.采用皇帝世系纪年法 |
C.反映了国内市场开始走向统一 | D.权身诏文由太尉起草 |
“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 B.神权色彩浓厚 |
C.政治等级森严 | 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
西周立国,以封建制度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度来维持。我们对于周代封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宗法关系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
B.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者,被排除出封建对象之外 |
C.诸侯受封以后仍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 |
D.统治权力与土地依贵族阶级高下而逐层分割 |
《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
B.“天下共主”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
C.“天子封诸侯”打破方国血缘界限 |
D.宗法制度有利于构筑国家的向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