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大跃进” | B.人民公社化 | C.文化大革命 | D.改革开放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表明清初()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
B.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新需求 |
C.读书入仕不再是文人的人生追求 |
D.思想文化控制逐步松弛 |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卿世禄制的盛行 | B.九品官人法的弊端 |
C.王沈缺乏治国才能 | D.科举制度没有推广 |
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