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细胞合成DNA有两条途径:a通路(主通路)和b通路(旁路)。用于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骨髓瘤细胞是DNA合成的b通路缺陷型细胞株,让B淋巴细胞与这种缺陷型细胞融合,再在加入DNA合成的a通路阻断剂(氨基嘌呤)的培养液中培养,这种培养会产生哪些效果( )
①促进细胞融合 ②淘汰B淋巴细胞 ③淘汰骨髓瘤细胞 ④选择杂交瘤细胞 ⑤淘汰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的细胞 ⑥淘汰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的细胞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③④⑤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用15N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繁殖四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4N和15N,c只含14N,如图所示,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
ABCD
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
C.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
D.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
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法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3H标记的亮氨酸可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
B.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 |
C.用含15N的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 |
D.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
|
实验预期结果 |
|
预期结果序号 |
子代表现型 |
甲的DNA+乙的蛋白质 |
|
1 |
与甲一致 |
2 |
与乙一致 |
乙的DNA+甲的蛋白质 |
|
3 |
与甲一致 |
4 |
与乙一致 |
A.1、3 B.1、4 C.2、3D.2、4
某实验小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离心,结果发现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且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下列有关实验误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 |
B.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体内 |
C.离心转速太低,菌体和上清液分离不充分 |
D.应该用35S代替32P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