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16分)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放眼将来,具有儒家特色的现代性,在东亚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其实,“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4)材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后台湾三次重大经济转型:
第一次转型是20世纪50年代,有殖民经济形态转变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第二次转型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代。
第三次转型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通过自由化、国际化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发展高科技产业升级政策,是台湾出现了后工业化社会(即信息社会)发展特征。
提取两项有关台湾战后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5年,罗斯福第四次当选美国总统,他在就职演指出“我们已经得到了教训——我们为此付出了可怕的代价——而我们将从这些教训中获益……我们已经学会做世界公民,做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以信念以及随之而来的谅解、信任和勇气去争取和平,才能赢得和平。”
材料二:美国前总统克林对2001年“911事件”后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如果西方能在世界更公平地分配财富,全球贸易将会为战胜恐怖主义起到关键作用……并不是所有愤怒的人都对文明社会愤怒,很多人愤怒是因为他们不能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分子”他表示“911事件”后更应该坚持全球化,而非放弃,并称单纯抓一个本拉登并不能消灭恐怖,他说“文明应该增加21世纪里的合作伙伴,并由此减少潜在的的恐怖分子。”“我们应该尽快让每个人都受益,并减少他们的负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总统提出的世界主义及和平主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鄙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以朝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宗藩体制最终形成。
就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宗藩国际关系体制最终形成之际,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也得到确立.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会议,首次以条约形式确立了常设外交使节制度。18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在政府部门序列中,设立专门负责主管本国外交事务的外交部。1625年,荷兰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他以自然法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无须各国特别同意的国际法规则,对当时的各种外交行为作了尽可能的规范。此后,国际法和外交规范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体现出16世纪至18世纪中西外交的多种不同。请至少指出三点不同并概括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国学无法再维持下去,国学教师流落他乡,国学解体,教育下移民间,出现了“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的情况。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纷纷采取开明的社会政策,为学术发展提供条件,各个诸侯国采取各种笼络士人,招揽天下贤才的措施促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私学大发展的文化盛事,私学发展超过官学。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流派,儒家经典也成为官学内法定的唯一的教学内容。汉武帝设立太学之后,太学的教学内容就从教授礼乐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培养目标逐渐由教化演变成为封建统治培养输送后备官员为目的。
——摘编自董坤玉<中国古代教育史分期初探>
材料二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奏定学堂章程》(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述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04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