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幅对联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叙述中哪些属于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A.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
B.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
C.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和邓小平一起扭转了经济的下滑,使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
D.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
南宋时,有位商人来到临安做生意,见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商客来往不绝,他不可能经历的选项是
A.上午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 |
B.午餐吃的是米饭和用玉米做成的窝窝头 |
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 |
D.晚上到临安夜市吃夜宵 |
宋辽边境“生育番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
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 D.宋辽统治者都趋向腐朽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政策的调整 | 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 D.南方贸易发达 |
为实现对全国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了
A.行省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三省六部制 |
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宋代的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
B.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
C.指南针在宋代已用于航海事业,但只是辅助作用 |
D.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