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要求不违农时,农作物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播种和收割。下表1是某农机公司统计的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的收割时间。完成题。
| 地区 |
收割开始时间 |
地区 |
收割开始时间 |
| 山东 |
5月26日 |
北京 |
6月12日 |
| 湖北 |
5月18日 |
辽宁 |
7月13日 |
影响四个地区小麦收割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 | B.纬度 | C.地形 | D.劳动力数量 |
青海西藏小麦的收割时间比湖北( )
| A.早,原因是太阳辐射强 | B.早,原因是气温日较差大 |
| C.晚,原因是热量不足 | D.晚,原因是气压较低 |
如果辽宁和湖北都种植水稻,那么湖北的水稻亩产比辽宁( )
| A.高,主要原因是熟制不同 | B.高,主要原因是灌溉水源充足 |
| C.低,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较低 | D.低,主要原因是机械化水平低 |
材料中孟子的思想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 A.公平性 | B.持续性 |
| C.共同性 | D.联系性 |
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左)、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右),读图回答9~10题。
左图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 A.甲 | B.乙 |
| C.丙 | D.丁 |
右图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左图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 A.①一 乙 | B.②一丙 |
| C.③一丁 | D.④ —甲 |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7~8题。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且 | B.高耗能工业 | C.农产品加工工业 | D.高技术工业 |
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扩大再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5~6题:
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图中公路规划线路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
|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
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变化。分析表1、表2,完成2~3题。
1979--2000年我国蔬菜
| 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 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一高的变化 |
| 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 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
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 | 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
| 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 | 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