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条约》第三款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王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一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
| A.司法主权 | B.关贸主权 | C.军事主权 | D.领土主权 |
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
|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
|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
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美国(共同体)”, 这个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09年度流行语。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 
| A.世界格局多极化已形成 | B.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 |
|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 | D.中美关系进入结盟新时代 |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次演说中强调,“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西欧成为“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主要原因是
| 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
| C.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 | D.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扩大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D.农业集体化运动 |